陈毅打了一仗,输了,他自己给部队写信认错,说:“主要责任在我”,还主动请求撤职。 毛泽东看完,不但没生气,反倒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在那种讲功劳、争名声的年代,这种态度很少见,毛对他放心,就是从这事开始的。 那是1946年,泗县战役失利,部队损失不小,陈毅没推责任,也没等组织调查,自己先站出来说话。 他还写公开信,说这仗是我指挥上的问题,请中央处理我,毛泽东批示:“不怪你。”后头还说了一句,“责任心强的人,用着才安心。” 其实早在红军时期,陈毅就有这股劲,1929年,他接手红四军书记时,照中央命令搞整风,搞过了头,结果士气受损,战斗也没打好。 别人都在找客观原因,他主动提出“打倒陈毅主义”,亲自开批斗会认错,部队当时都傻了,没见过这么不护犊子的领导,毛泽东在场,看得清清楚楚。 这人认错认得快,用人也大方,1948年淮海战役开打前,陈毅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粟裕是他副手,打仗有一套。 陈毅直接说:粟裕指挥,我配合,当时部队合并不久,山东、新四军系统都有情绪。 陈毅白天做思想工作,晚上组织会议,连粟裕都说:“是他帮我扫清杂音。” 粟裕关起门来打仗,陈毅负责跑前线、调资源,别人说他“让权”,他笑笑:“粟裕这人,值得信。”毛泽东后来评价:“陈毅知人善任。” 外交上,陈毅同样是硬骨头,1958年,毛泽东让他接外交部长一职,陈毅没干过外交,开头一头雾水,但他会说话,会读人心,还敢当面怼人。 1963年去非洲,外国媒体当众讥讽:“你们中国凭什么领导亚非国家?” 陈毅笑着举杯:“我们穷,但我们有骨头。”然后来了一句诗:“非洲兄弟同命运,反帝反殖民齐奋起。” 场面热了,几国领导人当场附议,他不会讲官话,但人家信他。 外交场合他讲诗,不是摆架子,他说:“说不赢你,我就唱。” 一次和苏联代表吵起来,他写了首《七律·答客》:“假道伪朋多嘴脸,真心热血有时难。”气得苏联翻译跳脚,但谁也不能反驳。 他这人说话直,做事更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逼到鸭绿江,林彪说身体不好,不愿出征。 陈毅当时站出来说:“不出兵,东北会丢。”他甚至写信请战,说“愿为先锋”,最后虽然是彭德怀去朝鲜,但毛泽东没忘记陈毅这第一声表态。 对台湾问题,他也看得远,1958年炮打金门,大家以为要登陆,陈毅提出:“打而不登,围而不攻。”既震慑了台湾,也逼美军停手。 这个“半打半停”的策略,一直用了二十年。 建国初,他还提了不少实在建议,经济刚起步,大家一窝蜂搞重工业。 陈毅说:“轻工业也得顾着点,别老想着造炮弹。”这话传到毛泽东那儿,《论十大关系》直接吸收了他的观点,他脑子活,脚下实,难得。 可陈毅不只是将军、外交家,他还是诗人,井冈山那会儿,毛泽东写的《西江月·井冈山》,第一份手抄本就送给他。 两人在山头常边走边吟诗,毛说:“陈毅这人,文化底子厚。” 他出国也写诗,访外时一首“山高水阔无所惧,路远情深共为邻”,赢得不少掌声,他用诗说理,用情动人,比照章办事更管用。 晚年身体不好,他坚持写诗,写了一本《冬夜杂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把诗稿交给毛泽东:“润芝,你帮我改改。” 毛虽没怎么修改,但收到那天,就穿着睡衣去了追悼会,全场没人说话,那一刻,谁都知道,他是真的失去了一个知己。 其实陈毅最早感动毛泽东的,不是打仗,也不是写诗,而是那次他没走。 1934年长征开始,中央安排他跟队北上,他却提出留下,在南方坚持游击战,那是条死路。 三年时间,他带着几百人,在江西打游击,吃野草,喝河水,几次围剿差点把命搭上,他硬是挺住了。 毛泽东后来提起他,总说一句话:“南方游击战能撑下来,全靠陈毅。”那三年他没功劳牌、没补给,甚至差点饿死,但他守住了根据地,等来了转机。 陈毅这个人,干过军、管过政、搞过外交、写过诗,哪一样都不是业余。 他爱国爱党,也护下属,他不抢功,不躲责,不装样子,毛泽东说:“陈毅这个人,放心。”
陈毅打了一仗,输了,他自己给部队写信认错,说:“主要责任在我”,还主动请求撤职。
潮咖聚星光
2025-04-21 12:10:43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