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出昏招,对中国船只收天价港口费,想靠“闭关锁国”挡住中国造船业的势头。 放眼全球,中国船厂忙得热火朝天,订单排到2030年,造的船占了全世界一半多,而反观美国一年造不了几艘船,靠着老掉牙的法案撑场面。造船方面,中美差距足足有1000倍!中国造船业为什么这么牛?特朗普这招可这招真管用吗? 特朗普的新政策像一颗石子丢进大海,表面激起几圈涟漪,实则啥也改变不了。 中国的造船业有多牛?简单说,全球一半以上的商船是中国造的,订单更是占了七成多,船厂的活已经排到了2030年。 每年有1700多艘船从中国下水,载着货物跑遍世界。 而美国一年不到5艘船,还大多是小打小闹的货船,全球市场里几乎看不到影子。
如果把造船比作赛跑,中国是开着高铁,美国却还在赶老牛车。 更别提吨位了,中国的商船总吨位是美国的1000倍以上,这差距大到让人咋舌。 这背后,是中国造船业的硬实力,100万工人日夜奋战,船厂效率高得吓人,造一艘船的成本和时间只是美国的六分之一。 加上中国还攥着全球95%的集装箱生产,船东手里的船队占了全球两成,航运市场里,中国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韩国、日本还能分点汤喝,美国连杯水都捞不着,只能靠着《琼斯法案》在自家地盘上混口饭吃。 这法案啥意思?就是逼着美国国内的货运只能用美国造的船,听着挺护犊子,可实际上却把美国造船业逼进了死胡同。 回过头看,美国造船业咋落到这地步的?
时间得倒回100年前,《琼斯法案》1920年出台的时候,美国还觉得自己是世界老大,造船业也算有点底子,可这法案就像给造船厂盖了个保护罩,外面风吹雨打进不来,里面的人也懒得出去闯。 全球化浪潮来了,世界各国都在拼技术、降成本,美国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船厂技术老化,成本高得离谱,工人效率也跟不上。 慢慢地,美国的商船在国际市场上没人要了,只能靠国内那点活撑着。
反观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东风,改革开放后,中国船厂从”学徒“干起,边学边干,技术突飞猛进,成了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产业之一。 到了21世纪,中国的造船厂已经能造出从散货船到超级油轮的各种船型,成本低、速度快,订单自然源源不断。 加上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从钢材到集装箱一手包办,物美价廉,性价比高,哪像美国,造个船还得东拼西凑。 两相对比,中国的崛起是踩着全球化的节拍,美国的衰落却是自己把自己锁在了屋里。
特朗普的港口费政策,就是这种“锁门”思维的最新翻版,这政策听着挺狠,规定中国船只到美国港口得按每吨140美元交费,运费直接翻倍,摆明想给中国造船业添堵。 可仔细一想,这招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美国自己得先吃苦头。美国的原材料、消费品大多靠进口,运费涨了,东西自然更贵,超市里的货、工厂里的料,价格都得跟着水涨船高,普通老百姓的钱包,怕是要先叫苦。
更惨的是美国自己的出口,像粮食、天然气这些美国的大宗商品,运到国外的成本也会涨。 国际市场上,买家一比价,发现美国货贵得离谱,转头就去找别的卖家了。 美国农民、能源公司已经开始急了,田里的大豆、油井里的气,卖不出去可咋办?农业和能源可是美国的命根子,这政策等于拿刀往自己身上划。 更别提制造业了,原材料贵了,工厂成本涨,产品价格也得跟着涨,竞争力哪还有?
这还没完,航运是个双向生意,中国船只成本高了,可能会少跑美国航线,但全球市场这么大,中国的船有的是地去。 欧洲、亚洲、非洲,哪块市场不欢迎中国的货船?反过来,美国的港口可能会更冷清,码头工人、物流公司都得跟着遭殃。 说白了,这政策伤不了中国多少,反而让美国自己流血。
中国要怎么应对特朗普的这一招?其实根本不用怕,全球船公司都在中国船厂排队下单,就算美国航线少用点中国船,韩国、日本的船也能顶上,格局根本不会变。 中国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2030年,忙都忙不过来,哪会怕这点小打小闹?更别提中国还有后手。 比如,学着美国的招数,给波音飞机加点“特别费”,波音的飞机要是在中国机场降落得交高额费用,或者飞过中国领空得掏钱,航空公司算算账,估计就得掂量掂量了。 波音本来就过得紧巴巴,这么一搞,订单可能哗哗流向空客,甚至中国的商飞。 波音倒了,美国航空业得哭晕,中国却能趁机再下一城。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看,特朗普这政策不只是短视,还透着股深深的无奈。 造船业的1000倍差距,不是一纸行政令能抹平的,美国想靠保护主义翻身,无异于痴人说梦。历史早就给过答案。 100多年前,晚清闭关锁国,拒绝外面的世界,结果被列强按在地上打,美国造船业的今天,就是当年的翻版。 全球化是条大河,要么顺着游,要么被淹死,美国选择了抱着一棵树死守,结局可想而知。
未来会咋样?中国肯定会继续在航运业当老大,船厂的机器不会停,港口的货轮照样川流不息,反制也好,稳扎稳打也罢,中国有底气也有实力。 而反观美国如果还这么一门心思搞封闭,造船业怕是连最后这点家底都保不住。 全球化的火车早就开动了,跳不上车的人,只能看着别人越跑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