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部4月19日宣布,俄军使用陆基和海基精确武器及无人机对乌克兰‘游隼’战术导弹系统的试验场地和覆盖该试验场地的挪威制造的NASAMS防空导弹系统实施了集群打击,打击目标被击中,目标已被摧毁。
被俄军摧毁的乌克兰‘游隼’战术导弹系统,就是乌军自2016年一直在发展的中短程弹道导弹系统,以替代老旧的“圆点”Tochka-U 战术导弹系统,并具备与俄军名噪一时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相抗衡的能力。 就在不久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对媒体透露,乌军某型弹道导弹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乌军这款导弹系统可能永远也无法投入战斗了。
俄军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打满全场,强势压制了乌军爱国者防空系统和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对俄特别军事行动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乌军急需同类的武器与之对抗。 要说乌克兰战场上什么导弹最厉害,那一定非俄军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不可。 即使是按乌克兰空军的数据,乌军防空系统对俄军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也不到10%,比乌军击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成功率还要低不少。 考虑到乌克兰空军一贯夸大已经战绩的习惯,可以合理地推测乌军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基本上束手无策。 2022年6月美军的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进入乌克兰战场后,一度所向披靡,俄军位于前线七十公里以内的大量弹药库和指挥所被摧毁,连结南北赫尔松的安东诺夫斯基大桥遭海马斯火箭弹饱和式攻击,全面陷入瘫痪,这一系列战场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俄军在2022年秋天在战场上千里大溃败。
进入2023年,随着俄军无人机侦察技术的发展和伊斯坎德尔导弹打击精度的进一步提高,被逼到墙角的俄军推出了侦察无人机加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组成的侦察打击系统,将从发现到打击目标的时间由此前的1个多小时,缩短了几分钟。 在这一高效打击系统的持续跟踪打击之下,乌军海马斯系统的高机动优势荡然无存,乌军大批海马斯系统被俄军伊斯坎德尔弹道摧毁。 2024年3月,乌军获得了上百枚美国陆军战术导弹,并多次使用这款导弹对俄军在克里米亚的军事目标进行饱和式攻击,给俄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但很快,这些发射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的海马斯系统就被俄军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一一摧毁。 在2024年一季度,俄军就使用无人机和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组成的侦察打击系统先后摧毁了乌军20部防空导弹发射器和超过40部防空雷达,让俄罗斯空天军的战术飞机从此有了在战场上空反复投掷滑翔制导炸弹的自由。 正是俄军在战场上广泛使用滑翔制导炸弹,导致乌军在整条战线上全面溃败。 由此可见,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的确在俄军的特别军事行动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反过来,对乌军来说,要想扭转战场形势,光靠乌军守住防线是不行的,必须有与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同等威力的武器,持续打击俄军在战场上的重要节点和战略资产,甚至摧毁俄军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系统的发射装置。 因此,俄乌冲突爆发不久,乌克兰就重新捡起来早已停止发展‘游隼’战术导弹系统,以期从俄军手中夺回战略主动权。
俄军摧毁乌军‘游隼’战术导弹系统试验场,‘游隼’战术导弹系统投入实战恐成南柯一梦! 每次俄军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对乌军战略目标进行重大打击之后,泽连斯基都表示乌军正在发展类似系统,将以此对俄方予以回击。 泽连斯基还真不是吹牛,早在战前,乌军就开始发展与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同类的武器,以替代老旧且射程较近的圆点战术导弹系统。 据外媒报道,2014年乌克兰内战爆发后,乌军就敏锐地意识到俄乌双方将来很可能在乌东地区兵戎相见,发展一款能与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相抗衡的导弹武器系统迫在眉睫。
2016年,乌克兰‘游隼’战术导弹系统曝光,其基本参数与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雷同。 2019年,乌克兰与沙特签署合作协议,沙特提供部分资金(约3亿美元),但后续合作因技术分歧和资金问题陷入停滞。 2022年之前,乌克兰相关机构曾经宣布已完成部分测试,但始终没有见到成品。 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军工部门加紧了‘游隼’战术导弹系统的研制步伐,但为时已晚,因为俄军已将乌克兰军工研发和生产部门都当成了重点打击对象,以最大限度地摧毁乌军的战争潜力。 2025年4月19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军已使用海基和陆基高精度武器,以及无人机,对乌克兰“游隼”导弹系统试验场和覆盖该试验场的挪威制造的防空导弹系统“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进行了集群打击,目标被摧毁。 俄罗斯国防部公布这一消息后,乌媒对此事三缄其口,没有做出任何反驳,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俄方的说法所言非虚。 “游隼”导弹系统试验场被毁之后,乌克兰研发弹道导弹的努力严重受挫,乌军获得大威力战略打击武器已无可能。 退一万步讲,在俄罗斯综合国力比乌克兰强十多倍的情况下,即使乌军短期内能搞出一到两种威力强大的武器,也无法逆转俄乌冲突的战局,尽快与俄罗斯达成妥协才是乌克兰确保其国家地位最现实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