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要杀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6岁了,还能干什么

佳说历纪 2025-04-20 23:43:43

1390年,朱元璋要杀李善长,李善长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我都76岁了,还能干什么?”朱元璋眼皮都没抬,冷声道:“司马懿叛主时也是70多岁。” 李善长,1314年出生在安徽定远,家里不算富裕,但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尤其喜欢钻研法家学问,脑子活络得很。元朝末年,天下乱成一锅粥,他没想着自己当老大,而是想找个靠谱的头儿干一番事业。1352年,朱元璋在滁州起兵,声势越来越大,李善长觉得这家伙有戏,就跑去投奔了。两人一见面,李善长就聊起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朱元璋听完眼睛都亮了,当场把他留了下来。从那以后,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打仗那些年,李善长不是冲锋陷阵的那种人,但他管后勤、定策略的本事一流。每次出兵,他都能把粮草安排得妥妥当当,让将士们吃饱喝足往前冲。攻城的时候,他还常出些奇招,帮朱元璋打赢了不少硬仗。地位嘛,自然是水涨船高,从地方官做到右相国,后来又升到左相国,权势越来越大。1368年明朝建立,他被封为韩国公,享受万户食邑,成了开国功臣里的顶尖人物。朱元璋还亲口夸他:“没上过战场,但军粮全靠他,功劳大得很。”这话听着挺暖心,可谁能想到后来的结局。 朱元璋这人,从小苦出身,爬到皇帝宝座上不容易,所以对权力看得特别重。他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可能威胁到自己,尤其是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天下太平后,这些人手里有兵有权,名声还响,朱元璋心里就不踏实了。为了保住皇位,他手段硬得很。先是搞了个锦衣卫,专门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再是定了一堆严苛的规矩,谁敢乱说话就收拾谁。最狠的是,他还搞了好几次大清洗,把功臣杀了个遍。 比如蓝玉,骁勇善战,最后被安了个谋反的罪名杀了;傅友德、冯胜这些老将,也没逃过类似的命运。朱元璋的心思很明白:你们打仗时有用,现在和平了,就得给我让路,不然留着就是隐患。他这猜忌心重的,连自己人都不放过,功臣们一个个提心吊胆,生怕哪天轮到自己。 到了1390年,李善长已经76岁,早就退下来在家养老了。那会儿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功成名就,儿孙满堂,日子过得挺舒坦。可麻烦偏偏找上门。他家房子小了点,想修修,就找老朋友汤和借了三百个兵帮忙干活。这事本来挺平常,可朱元璋的探子耳朵尖得很,报上去说李善长私调军队,怕是有啥想法。朱元璋一听就炸了,直接把他叫进宫问罪。 那天,李善长拄着拐杖进宫,满心疑惑。朱元璋问他借兵干啥,他吓得跪下说自己都76岁了,哪还有心思搞乱子,就是想修个房子方便点。可朱元璋根本不听,冷冷扔出一句:“司马懿叛主时也是70多岁。”这下李善长彻底慌了,求饶也没用。不久后,朱元璋下令把他满门抄斩,七十多口人一个没留。那张当初赏的免死铁券,成了废纸。消息传出去,朝廷里的人都傻眼了,有的惋惜,有的害怕,但没人敢吱声。 李善长这事儿,乍一看是个人的悲剧,往深里挖,其实是封建社会的通病。皇帝高高在上,功臣再厉害也只是个臣子,命捏在人家手里。朱元璋杀他,不是因为他真要造反,而是他功太高、资历太老,存在本身就让皇帝觉得不舒服。这种事在历史上不新鲜,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哪个不是战功赫赫,最后还得小心翼翼保命? 再说朱元璋,他杀功臣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算计好的。他出身苦,怕被人抢了江山,所以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李善长不过是这盘棋里的一颗子,杀他震慑别人,顺便清掉潜在威胁。可这也让人瞧不上,功臣流血流汗帮你打天下,到头来连个好下场都没有,谁还敢真心卖命?

0 阅读:53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4

用户10xxx54

9
2025-04-21 00:42

流氓出身的疑神疑鬼正常

猜你喜欢

佳说历纪

佳说历纪

每个人物都有温度, 每个故事都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