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韩国首尔挖出上千个500年前的金属印刷活字,韩国人兴奋地要申遗。但中国网友一句话,就让他们不淡定了! 2021年,韩国首尔市中心的一处建筑工地传来一个消息:地下挖出了一口刻有“嘉靖十四年乙未四月日”字样的明代铜钟,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千六百多枚沉寂了近五百年的金属活字。 这批文物的重见天日,在韩国社会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金属活字印刷术,向来被韩国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史有记载,也常作为民族智慧的象征对外展示。 如今如此大规模的实物被发现,许多人感到振奋,认为这是为历史荣耀找到了确凿的物证,甚至迅速出现了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议。 然而,当最初的兴奋渐渐平复,人们将目光聚焦到这些布满铜锈的活字本身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这些活字,究竟印的是什么文字? 经过仔细辨认,答案不容忽视:在一千六百多枚活字中,汉字的数量超过了一千枚,占据了绝大多数;而能代表朝鲜王朝本土文字(即今天韩文的前身)的“谚文”活字,大约只有六百余枚。 这一构成比例,与那口明确标示着明朝纪年(公元1535年)的铜钟放在一起审视,将历史的坐标指向了特定的时空。 嘉靖年间,正值中国明朝中期,当时的朝鲜王朝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双方往来密切。汉字不仅是官方文书、典籍的主要文字,也是朝鲜上层社会普遍使用的语言符号。 文化交流频繁,来自明朝的赏赐、官方派遣的技术人员与物品交流是常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批以汉字为主导的金属活字,其来源、制造技术乃至使用目的,都很难不与当时的宗主国明朝联系起来。 一个自然的推测是,它们可能直接源自明朝的传入,或是在双方密切的文化互动影响下于朝鲜半岛制造并使用的。 来自中国的文物研究者也提供了更长远的历史参照。在中国,有文献与实物证明,金属活字印刷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最晚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金属活字就已经出现,比如用于印制当时的纸币“交子”。 这个时间点,比此次首尔发现的这批活字所属的年代(初步推断为15世纪中期,而铜钟年代为16世纪中期)要早好几百年。 所以,首尔的这次考古发现本身价值非凡,为研究朝鲜半岛历史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但它所携带的信息是复杂的,尤其是汉字活字占绝对多数,以及明代纪年铜钟的伴随出土,使得将这次发现简单地视为“韩国独立发明并领先世界”的孤立证据,变得有些困难。 历史的魅力,很多时候就在于它的真实与复杂。每个民族的文化成就都值得尊重和自豪,但这份情感需要建立在对史实的严谨态度上。 这次金属活字的发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文化是如何传播流动的,技术是如何交流互鉴的。 理解和承认这种历史的关联,并不影响一个民族去发掘和光大自身独特且真实存在的文化创造。 真正的文化自信,也许并非仅仅来自拥有某个“世界第一”的称号,而是源于对自己历史脉络的清晰认知,以及那份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本身。 来源:《有书》官方账号
2021年,韩国首尔挖出上千个500年前的金属印刷活字,韩国人兴奋地要申遗。但中
住顶楼小邹
2025-04-20 13:32:1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