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妄想威胁他国别买中国货特朗普政府近期在贸易政策上采取了双重策略:一方面暗示可能降低对华关税以缓和局势,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施压他国限制对华贸易,试图构建“贸易围堵”网络。
1. 特朗普的“围堵中国”策略
关税减免的交换条件:美国正以关税减免为筹码,要求与之谈判的国家停止购买中国商品,并限制中国制造业发展。例如,墨西哥可能被要求提高对华电动汽车关税,而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也被施压。
二级关税与供应链管控:特朗普团队考虑对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征收“二级关税”,并限制中国通过第三国规避关税的渠道(如禁止中资企业在相关国家建厂或运输货物)。
目标与挑战:此举旨在孤立中国,迫使其改变经济政策。然而,分析指出,特朗普的信誉因频繁撕毁贸易协定而受损,且欧洲、亚洲国家不愿大幅减少对华贸易,导致该策略可能难以奏效。
2. 国际反应:盟友与对手的分歧
日本:美日谈判进展缓慢,日本首相石破茂坦言两国立场存在分歧,短期内难以达成协议。
韩国: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限制对华贸易将直接冲击韩国企业利益。韩国媒体批评美国政策可能侵犯经济主权。
欧盟:西班牙经济部长明确表示,中国必须成为欧盟“战略伙伴”。欧盟内部认为参与对华贸易战将摧毁自身供应链。
加拿大:此前为讨好美国加征对华关税,但最终仍被特朗普征收关税,凸显美国政策的不可靠性。
3. 中国的应对与底气
经济韧性:中国对美出口仅占GDP的2%,而全球稀土加工(90%)和锂电池产能(65%)的主导地位,使美国难以通过关税施压中国。
内循环与市场优势:中国通过培育4亿中产消费群体,形成“内循环”战略,抵消外部贸易压力。例如,特斯拉因美国关税成本飙升,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则保持增长。
外交与战略部署:中国近期频繁访问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越南),并加强与欧盟、巴西的交流,同时强调“以战止战”的战略定力。外交部明确表示,中方拒绝施压与讹诈,将“奉陪到底”。
4. 特朗普政策的内在矛盾
内部意见分歧:特朗普本人称“可能降低对华关税”,但其团队顾问主张强硬围堵,导致政策摇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指出,特朗普频繁修改关税政策已摧毁美国信誉。
美债压力:中国持有7843亿美元美债,并在2月净买入151亿短期美债,加剧美国债务兑付压力。美债收益率飙升与美联储不降息的言论进一步激化矛盾。
5. 未来走向与评估
短期博弈:特朗普可能通过关税谈判争取政治资本,但长期看,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已引发盟友离心,且中国通过多元化外交和产业升级增强了抗压能力。
市场与舆论反应:美国资本市场对关税政策不满,华尔街呼吁停止对华贸易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批评“美国优先”本质为零和博弈,支持多边主义。
综上,特朗普的威胁更多是“纸老虎”,其策略受限于国际社会的现实利益考量和中国的战略准备。中美博弈将长期化,但中国通过经济韧性、外交主动性和产业自主性,已占据“以战止战”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