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重庆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改嫁,在洞房这天,丈夫冷不丁给她说“咱俩以前就是夫妻啊!”随后两人突然抱头痛哭,这是怎么回事? 1997年深秋的重庆南岸区,一场特殊的婚礼悄然举行。八旬老人刘泽华和邱云在街坊四邻的见证下,在一间简陋的棚屋里完成了他们迟到了六十年的婚姻。没有华丽的婚纱,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几盒糖果和一顿简单的便饭。 婚礼结束后,当四周安静下来,两位老人坐在床边闲聊。刘泽华随口问道:"你看咱俩都结婚了,我还不知道你是哪里人来。" "我是宣汉塔河坝炉子村的人。"邱云平静地回答。 这句话像一记惊雷,让刘泽华浑身一颤。邱云强忍住内心的激动,继续说道:"宣汉我熟,当年我当兵的时候,就驻扎在宣汉塔河坝一带。炉子村姓李的多,没听说有姓刘的。" "我原本姓李,叫李德芳,刘泽华是我后来又改的名字。"老太太的声音也开始颤抖。 "李德芳!"六十年来,邱云第一次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名字,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你母亲是不是姓余,喜欢坐在门口抽水烟袋,你还记不记得一个叫邱大明的人。" 此时的刘泽华也心头一震,在重庆生活了这么多年,她从未向别人提起过往事,可眼前这个老头却说得一字不差。她下意识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你认识我娘?邱大明?我没什么印象。" "你好好想想,邱大明,我就是邱大明。六十年前,我就娶过你啊。" 这句话彻底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刘泽华一下子扑到邱云怀里,泣不成声:"你去哪了啊,你去哪了啊,我找了你十几年,怎么就没找到你。" 谁能想到,这对老人竟是当年的新婚夫妻?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们相差仅六公里生活了数十年,却从未相遇。原来,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时,川军二十军接到紧急调令,邱大明连告别都来不及,就被送往了前线。而李德芳则在家苦苦等待,后来为躲避战乱,改名刘泽华。 1937年8月底的一个傍晚,邱大明值完勤急匆匆往军营外走,心里惦记着李德芳做的晚饭。可就在这时,军营里突然响起了紧急集合的号角声。他本想回家向妻子报个信,但军令如山,他只得抹了眼泪,奔向集合地点。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国难当头,到了我们保家卫国的时候了。兄弟们,今天夜里开拔,去万源整编。出川!抗日!"随着军长一声令下,二十军紧急调动。邱大明没能和结婚仅四个月的妻子道别,就被送往了前线。 淞沪战场如同一台绞肉机。根据幸存老兵的回忆,江边的芦苇都被鲜血染红。川军二十军,三个师的兵力,一场大战下来,整个二十军满打满算,才剩下了一个战斗团。邱大明所在的连队冲锋七次罗店阵地,128名战友倒下了102个。在战壕里,他常常把皱巴巴的信纸贴在胸口焐热才敢写家书,期盼着战事早日结束,回家与妻子团聚。 与此同时,李德芳在炉子村日夜盼望着丈夫的归来。那天晚上,她把给他留的晚饭热了一遍又一遍,整整等了一宿。天亮后,她跑去军营打听,才知道部队已经悄然转移。母亲安慰她说:"他是当兵的,有时候就是身不由己。咱娘俩好好在家过日子,等着他就是了。说不准,用不了几天,他就回来了。" 但这一等,就是几年。1942年,负伤退役的邱大明急切地赶回炉子村寻找妻子,却发现家园已成废墟。他托人打听李德芳的下落,却被告知:"别惦记了,你媳妇儿早让日本飞机炸没了。"这个值三块大洋的谎言,让两个活生生的人错过了半辈子。 而此时的李德芳已经历了太多苦难。母亲去世后,她将嫁妆当了作盘缠,从宣汉一路打听到重庆,见到穿军装的就拽着问邱大明的下落。1951年土改时,军属身份突然成了催命符,她连夜改名刘泽华逃到江北。后来她嫁给了一个撑船的男人,但那个酒鬼经常醉酒后打骂她:"你心里还装着当兵的吧?"这话倒说对了,即使再婚,她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未告别就离开的军人。
1997年10月,重庆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改嫁,在洞房这天,丈夫冷不丁给她说“咱俩以
闻史忆今阁
2025-04-19 19:17:01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