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蒋纬国病重,犹豫良久,他还是对后妻邱爱伦请求:自己死后想和前妻石静宜合葬。 那是1997年的春天,本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台北荣民总医院一间安静的病房内,年迈的蒋纬国却在与病魔搏斗。房间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几台监测仪器发出轻微的电子声响,床边坐着一位黑衣女子,正是从美国匆匆赶回的第二任妻子邱爱伦。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蒋纬国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糖尿病、心脏问题一一找上门来,再加上年事已高,医生摇头叹息,生命已经到了尽头。邱爱伦虽然与他分居多年,但在得知丈夫病危的消息后,还是放下了在美国的一切,日夜守在病床前照料着他。 "爱伦..."蒋纬国用微弱的声音呼唤妻子,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我在这里。"邱爱伦轻声回应,为他擦拭额头的汗水。 沉默良久,蒋纬国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压在心底多年的话:"让我和静宜合葬..." 这个请求像一把无形的刀,却没有在邱爱伦平静的脸上激起任何波澜。她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 时光仿佛倒流,回到1942年那个金秋的下午。年轻的蒋纬国乘坐从西安开往潼关的列车,偶然间注意到一位端坐窗边、专注阅读英文报纸的女子。那优雅的举止、安静的气质,让刚从德国军校回国、一心扑在军旅事业上的蒋纬国不由多看了几眼。 当时的蒋纬国,已是26岁的青年,却从未涉足情感的领域。1936年,在父亲蒋介石的严格安排下,他远赴德国接受军事训练。那些年在德国军校度过的日子并不轻松,每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实战模拟、理论课程接踵而来,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军人要像钢铁一样坚硬,没有儿女情长的余地。"这是蒋介石对儿子的教诲,也是蒋纬国一直奉行的准则。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那次列车邂逅后开始转动。几个月后,在西安的一场宴会上,蒋纬国再次见到了那位女子——西北纺织大王石凤翔的千金石静宜。聪明、温文尔雅又不失活泼,这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小姐很快就撩动了蒋纬国内心深处从未被触碰的弦。 婚礼过后,蒋纬国和石静宜开始了他们短暂却深刻的婚姻生活。1944年底结婚不久,蒋纬国便被调往汉中军营担任青年军营长。出身豪门的石静宜没有丝毫娇气,跟随丈夫来到简陋的军营,住在一个破旧的庙宇里。 "我们和张慕飞排长夫妇同住在一个破庙中。这一个富家小姐,能够跟着我跑,随身只有一个炭炉子及两个锅子,一个煮饭,一个烧菜,每天做饭给我吃,她毫无怨言。"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蒋纬国眼中仍闪烁着感动的光芒。这段同甘共苦的岁月,成为了他们婚姻中最珍贵的记忆。 1949年,国民政府撤离大陆,石静宜随蒋纬国一起去了台湾。次年,蒋纬国升任装甲兵司令,在部队建起了装甲兵子弟中学,请夫人石静宜出任校长。在那里,石静宜不仅是老师,更是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们的母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2年9月,蒋纬国奉命随徐培根赴美,远在台北的石静宜突然传来病危的消息。原来,石静宜怀上了第九胎,这是经历了多次流产后,他们好不容易保住的孩子。 有传言说,石静宜希望孩子与公公蒋介石同一天生日(农历九月十五),便请医生控制产期。起初请医生打安胎针避免提前生产,但到了预产期却又要求催生。药物在体内发生反应,导致她身体不适,被送往中心诊所后便发出了"病危"通知。 当蒋纬国匆忙赶回台湾时,石静宜和腹中胎儿已经离世。悲痛欲绝的蒋纬国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将她安葬在台北六张犁山。在那里,他同时修了三座墓,一座是夫人的,一座留给自己,还有一座是母亲姚冶诚的。 为了纪念心爱的妻子,蒋纬国在台北创办了"静心小学"和"静心乐园",把装甲兵子弟中学改为"宜宁中学","宜"取自石静宜,"宁"是南京的简称。他还在台中办起一所"静宜女子英专",并亲自兼任董事长达20余年。 时间流逝,伤痛未减。在父亲蒋介石的鼓励下,1955年,蒋纬国认识了比他小将近20岁的邱爱伦。这位活泼美丽的混血女子,很快就融化了蒋纬国孤寂的心。1957年2月,两人在日本东京联合教堂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几年,蒋纬国迎来了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1962年,邱爱伦生下一个男孩,蒋介石喜得孙子,亲自赐名"孝刚"。此时,蒋纬国也晋升为中将,装甲部队在他的指挥下战力大增。 然而随着年龄差距和性格差异逐渐显现,加上1964年"湖口事件"对蒋纬国仕途的打击,夫妻关系开始恶化。蒋纬国在低谷时期需要一位能给予理解和支持的伴侣,而邱爱伦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不自觉中,蒋纬国开始拿邱爱伦与已故的石静宜作比较,这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裂痕。
1997年,蒋纬国病重,犹豫良久,他还是对后妻邱爱伦请求:自己死后想和前妻石静宜
闻史忆今阁
2025-04-19 19:14:38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