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用数十万人伤亡,给中国上课:统一之战,有3个错误绝不能犯

军情一手速递 2025-04-19 10:47:52

从2022年2月开始,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军事冲突已经打了3年之久,俄乌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原本人们会认为这将是俄罗斯方面一边倒的局势,但事实却是双方一直僵持不下,而且俄罗斯还为此伤亡了数十万人。这样的结果有些让人始料不及,不过,我们也能够从俄罗斯数十万人伤亡的代价中,发现俄罗斯作战方面的不足和错误,其中有三个错误尤其值得我们参考。

在我国人们所熟知的《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被各国军事家奉为战争胜利法宝的名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直接指明了战争的根本就是在打经济能力、打后勤能力。 其实对于这一点,俄罗斯应该是有着极深体会的,因为当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是德国因为后勤困难,再加上苏联人的顽强抵抗,才有苏联胜利的结果。然而,从俄乌冲突的战场情况来看,俄罗斯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 俄罗斯部队在战争中,经常会出现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后勤补给线主要都是依靠铁路和公路,乌克兰可以依靠美军提供的远程导弹和空中力量对俄罗斯的补给线进行打击,而俄罗斯的部队的应对则相对乏力。 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俄罗斯自己的部队经常得不到有效的补给,而原本应当处于劣势一方的乌克兰则和更强一些的俄罗斯打得有来有回。

通过俄罗斯方面的战场反馈来看,他们现在所使用的指挥系统虽然已经接入了卫星通讯、电脑分析等现代方式,但在后勤系统的运营方面,依然还停留在前苏联时期的陈旧模式,并且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以至于后勤的各个环节之间配合并不流畅,在处理意外情况时也明显缺乏灵活性。 俄军在战略推进方面同样有着很大的问题,比如在阿夫杰耶夫卡争夺战斗中,原本俄军率先取得了占领,但却并没有根据当时的火力优势继续推进。当美军援助乌克兰的导弹等装备到位之后乌克兰马上进行猛烈回击,即便俄军进一步组织大规模反击,也已经失去了良机。 像这样战略性失误,俄军还有很多,以至于小规模的战斗胜利不少,但整体上战局却并不如意。

如果说俄乌冲突给旁观的各个国家提供了什么最有价值、最直观的战争改变,那就应该是无人机、滑翔炸弹、卫星通讯等新型技术在战场上的出色应用。 军队使用军用无人机作为侦查、远程打击的武器使用,是军队发展的主流,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是众多国家的共识,但使用民用、商用等非军用无人机直接参与战争,这是让人们有些意外的。 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说明乌克兰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小型无人机,但至少在2023年时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大批量的民改军小型无人机进行侦察,俄军第20集团军的供应补给站点和后勤保障渠道,就是乌克兰无人机群的杰作。

2023年5月,乌克兰的小型无人机群还躲过了俄军的防守,直接袭击了俄国总统办公的克里姆林宫,这种明目张胆地“斩首”战术,在俄军方面是一直都没有出现的。 根据俄军的数据显示,乌军在2023年至少使用2000架次以上的无人机进行侦察,从2024年之后,则有更多的攻击、自杀无人机对俄军发动进攻。尽管俄罗斯从2024年中下旬也开始在战场上大力投入无人机的使用,但相对来说所取得的战果还是不及乌军。 乌军的无人机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对俄军进行打击,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助力,那就是美国的卫星给无人机所提供的精准定位,以及有效地通讯措施。这一点,泽连斯基本人就曾经有过明确地表示,是“星链为前线的乌军士兵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因为美国卫星系统所提供的帮助,乌克兰的无人机才会像“长眼睛”一样给俄军带来血和痛。同样,俄罗斯为了应对乌克兰的打击,也采用了滑翔炸弹来回应。

滑翔炸弹,是一种有别于普通炸弹和导弹的特殊弹药。这种通常采用飞机进行投放,但却要比普通炸弹要有更远射程的炸弹,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出现的产物,没有想到在俄罗斯这种动不动、就数百、数千枚共同投放的老式炸弹,会发出意想不到的威力。 当然,俄军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这些老古董,而是在滑翔炸弹的身上加上了一些识别模块,同时也加上模块化、规模化的使用方法,让这些“老古董”重新有了更大的杀伤力。 今年1月到3月期间,俄军的战机就投放了1.05万枚滑翔炸弹,从72公里之外投放,到对乌军所在地进行大范围火力覆盖,几乎每一次都能收割一批战绩。 不过,尽管俄军在战术方面有所改进,但仍然难以掩饰其在新型武器使用方面的短处。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为什么能成为西方国家趁机收割俄国资产、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的良机,而且还能够获得西方百姓的支持呢?其实,这就是西方在所使用的“舆论围墙”。 当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发动武装“互殴”时,西方媒体就给俄罗斯贴上了“侵略者”的标签,而且还是“撕毁协议”“践踏主权”的野蛮国家,甚至连俄罗斯向西方国家出售的天然气也都成为了一种“罪恶”。不过,在西方国家的百姓耳朵中,却很少有人听到北约东扩、挑起战争。 刻意剪辑片段的短片、精心渲染色彩的“宣传片”、文化和种族等极端主义的抹黑,这些就是经过舆论扭曲之后展现给西方百姓们“俄罗斯恶棍”的形象。

在这种舆论的宣传导向之下,西方民众开始相信乌克兰是“被欺凌者”,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也是“弱者”,于是“反对俄罗斯”的声音高涨,不仅有大规模的抗议和游行,甚至还有人直接给政府递交了“请战信”。 相比之下,“不善言辞”的俄罗斯在舆论方面则明显是“小绵羊”,在简单的几轮抗议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开仗”,而这也更成了西方舆论“野蛮”评价的有力证明。 相反地,乌克兰方面的战士们,在开战初期也受到了舆论的影响,自信心直接影响了战斗力。如果不是泽连斯基后期与美国及其盟友“闹翻”,那么乌克兰的适龄人民当真会被全部转变为“不畏死的战士”。 总之,曾经被人们当成“世界第二”的俄罗斯,在这一场与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已经被人们定义为“徒有其表”。我们也需要从俄罗斯的这些不足之处,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改进,避免无谓地流血和牺牲。

0 阅读:1017
军情一手速递

军情一手速递

追踪全球军备动态,洞悉国防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