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罕见地放软了对中国的关税态

牧童的娱论 2025-04-18 16:23:58

4月17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罕见地放软了对中国的关税态度。   他公开表示不会再增加关税了,甚至会将之前的政策给取消掉。   这一番话,无异于对过去几年美国强硬贸易政策的否定,也暴露出特朗普“商人本色”下的现实妥协。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在关税问题上松口,就在数天前,他已经悄然豁免了部分中国产品的关税,这一调整虽未大张旗鼓,但却在国际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他在公众场合的“变调”,更像是一次政治上的自我纠错,既是对选民喊话,也是一种应对国内经济压力的无奈姿态。   回顾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对华政策,可以看到其对华贸易战的主线是“以压促服”。   特朗普政府一度宣称要通过不断加征关税来迫使中国让步,调整贸易结构。   可事实却是,美国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中国并未像特朗普预想中那样退缩,而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工业体系、完整的供应链以及广阔的内需市场,成功地抵御住了关税冲击。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没有将希望寄托于与美国的“和解”,而是在稳固自身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对外经济联系。   与欧洲、东盟、拉美等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愈发紧密,反倒逐步稀释了对美贸易的依赖。   对比之下,美国则陷入了“自损八百”的尴尬境地。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其实承担了大部分关税成本。   关税的上升直接推动了物价上涨,尤其是与中国产品深度绑定的日用消费品、电子产品、服饰等领域,美国本土生产无法取代,最终形成成本传导,引发通货膨胀。   在疫情和财政宽松政策的双重影响下,美国社会通胀持续高位运行,民众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这些直接冲击到了特朗普在基层民众中的支持度,也迫使其不得不调整对华策略。   本质上,特朗普始终是一个商人出身的政治人物。   他擅长谈判与博弈,口头上的强硬常常只是谈判筹码,而真正的政策调整则会随着市场信号的变化而迅速转向。   此次对华关税的“软化”言论,正是特朗普在政治算计下的一次策略性后撤。   在面对国内高企的物价、疲软的消费和低迷的制造业数据时,特朗普必须给选民一个交代。   如果继续对中国强硬,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对美国中下层民众的打击,而这部分人正是他最主要的票仓。   而中国方面一直坚持不主动挑衅、不轻易妥协的策略,不仅维持了外交上的稳定形象,也在贸易领域以“不惧打、不愿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姿态赢得了主动权。   中国自上而下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政策灵活性和市场稳定性,都是美国当前所不具备的。   近年来,美国持续将制造业外包,导致产业链严重外移,缺乏自主生产能力。   一旦供应链遇阻,美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自给自足,关税不仅没有让“制造业回流”,反而加重了通胀和商品短缺。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备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中国不仅没有被排挤出局,反而以其稳定性、可靠性吸引了更多国际企业投资。   苹果、特斯拉等跨国巨头近年来纷纷扩大在华产能布局,也说明市场对中国仍有强烈信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才是贸易战最大的受害者。   特朗普当年的“关税战”,如今成了“经济回旋镖”,狠狠打在了美国自己的脸上。   特朗普公开表示愿意降低对华关税,虽然可能仍掺杂着选举策略与媒体操作的成分,但也表明,美方在中美贸易问题上的态度正趋向务实,这也是个好消息。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2025-04-18

0 阅读:33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