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周恩来介绍了一位才女做老舍的秘书,不久两人偷偷的同居了,老舍的妻子和3个孩子闻讯赶来,才女退出,但老舍始终不死心,几十年后,才女的一番话应验,老舍投湖自尽了。
1999年,上海一处简陋居所,一盏孤灯微弱地闪烁,映照着一位年迈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她是赵清阁,一位在时代变迁中坚持自我,充满才华的女性,她紧紧抱着一个木盒,目光复杂,既有难舍之情,又透露出某种坚定和决断。
她手在抖,终于还是把木盒交给了保姆,声音很轻地说烧了吧,这个举动太突然了,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个木盒里到底放了什么,她看起来那么看重它,为什么到最后却决定把它毁掉,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赵清阁的人生经历,就像她写的作品一样,充满着故事,十五岁的时候,她为了摆脱被迫安排的婚姻,身上揣着仅有的四块银元,果断地离开了家,白天她努力工作,晚上则坚持学习和写作,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用文字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一九三八年,二十四岁的赵清阁在武汉负责主编抗战杂志《弹花》,这本杂志的名字,也象征着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绽放出的充满希望的花朵。
同样是在这个地方,赵清阁遇见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老舍先生,他们因为对国家命运的共同关切和抗战的理想而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老舍欣赏赵清阁的才华和她坚强不屈的性格,赵清阁则被老舍先生充满魅力的文笔深深打动。
后来,战争扩大,他们一起辗转来到重庆,在这个依山而建的城市里,他们开始共同生活,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创作上的好搭档,老舍擅长剧本的整体框架,赵清阁擅长塑造人物的语言,他们合作创作了《桃李春风》、《虎啸》等以抗战为背景的话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老舍还把赵清阁的名字巧妙地融入诗中,写了一首特别的五言绝句送给她,清阁赵家璧,白薇黄药眠,江村陈瘦竹,高天臧云远,这首诗成了他们之间特殊情谊的证明。
这段感情却难免遭遇波折,1943年,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带着孩子们来到重庆,赵清阁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决定放手,选择退出,独自离开,她把所有的伤心都倾注于写作,创作了小说《落叶无限愁》,她在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口吻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这句话似乎也透露了她对这段感情已经彻底失望。
抗战结束后,老舍一直记挂着赵清阁,他多次坦诚地表达爱意,甚至提出一起离开,希望能够和赵清阁厮守终生,1946年,老舍去美国讲学,期间写了许多信邀请赵清阁去美国和他一起生活,但是,赵清阁最终还是拒绝了他,为了让老舍彻底放下这段感情,赵清阁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信中写道,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简单来说,八个字像一把刀,干净利落地切断了他们之间的缘分,新中国成立后,老舍身居海外,赵清阁留守国内,时代的浪潮推着他们,命运让他们再度产生交集,因为组织的安排,赵清阁写了一封信,劝说老舍返回祖国,正是这封信,促成了老舍的回国,但也无可挽回地宣告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彻底终结,再无任何可能。
回到祖国的老舍,日子过得并不安稳,“文革”开始后,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麻烦,挨批斗、受侮辱,甚至连妻子也站出来揭发他,这让老舍身心俱疲惫不堪,最终,在1966年的一个夜晚,绝望的他选择了在太平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惋惜。
得知老舍去世的消息,赵清阁非常伤心,在家里设置了老舍的牌位,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老舍的思念,老舍在五六十年代写给赵清阁的信里,总是亲切地称呼她“清弟”或者“清阁”,信中的字里行间充满关心,可以看出这段感情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1961年,老舍送给赵清阁的生日礼物是一副他亲手写的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这副对联陪伴着赵清阁度过了她孤单的后半生,1963年,老舍和赵清阁最后一次见面,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