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17 20:36:25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副站长杨若琛,说:“谁再敢告黑状,这就是他的下场。”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到南京第一件事,不是奖赏救驾之人,而是清算名单。

军统的人最先动手,刀对准的,是自家将领。

钱大钧,蒋系元老,西安事变时被调去谈判,回来却被戴笠人马盯上,说他“与张学良暗通款曲”,理由薄得像窗纸,动机却极狠。

侍卫长职务被一撸到底,从此记了一笔仇。

表面平静,底下暗流不断,1938年,钱大钧调去武汉,担任航空委员会主任,顶上空战前线。

这一调,带着火药味,湖北站的特务早已埋伏,副站长杨若琛,戴笠心腹,领了任务:盯死,找错,逮把柄。

空战打得紧,武汉危在旦夕。

钱大钧定下战法:先绕城盘旋,再迎敌空战,理由很简单,要老百姓看见中国空军在守,要士兵知道不是孤军。

杨若琛不这么看,当天就密报,“贻误战机”,“空转半小时,一架敌机没打,光想邀功”。电

文一封接一封,押着黑状往重庆发。

这些东西钱大钧早就知道,军统盯人,不看脸,可偏偏,这回戳在命门上。

不是一次,是反复递交“情报”,背地里翻旧账、扣帽子,说他早年就“通共”,这跟“通敌”没区别,真压实了,脑袋不保。

最后一根火柴点着,是那份密报写到,“已查实故意误导飞行轨迹,干扰中央军事部署”,等于公开指控。

1938年6月15日,天气闷热,中午一点过,湖北站例行午休。

大门没锁,岗哨没换,谁都没想到,会有军装进来,不打招呼,不寒暄。

钱大钧穿常服,腰间别枪,身边带两个贴身随从,脸上没表情,一言不发。

直冲二楼,杨若琛办公室门口推开,未等反应,枪已出鞘。

杨若琛正摊开密电稿,桌面上还摆着未发出的加急电,眼睛抬起来那一瞬,枪口已对准胸口。

一声闷响,血喷在桌上,那份电报染成深红。

周围几个文书僵在原地,看不清发生了什么,钱大钧把手枪往地上一摔,转头一句:“谁再敢递黑状,就这个下场”,声音不高,但每个字像铁钉。

不是情绪失控,是有准备、有计划的清算。

没人敢动,枪还冒着烟,门口两个随从一左一右站着,像立着两堵墙,钱大钧转身离开,像走出办公室一样自然。

楼下值勤的特务全听见枪响,却没人敢拦,不是不想,是不敢。

事后消息传回重庆,戴笠气得砸了茶几,说要严办。

可轮到蒋介石下命令,只有一句:“暂时停职反省。”停了一个月,又把人调回,继续指挥武汉撤退。

这事,就像一把刀捅进军统,拔出来还不肯包扎。

戴笠咽不下这口气,可更怕动摇军心。

那段时间,特务之间私下传话:“碰硬钉子了,别乱掺和将领的事。”杨若琛死得太硬,死得太突然,死得让人心里发毛。

军统湖北站之后,半年低调得像没存在,连日常电文都不敢写太重字眼。

这件事没写进军报,也没出现在官方通电中,甚至连“枪杀”两个字都没人提。

但所有人都记住了:军统不是铁板一块,元老手里的枪,也能打穿情报网。

之后几年,钱大钧照旧升官,照旧领兵。

抗战胜利,调进军令部,挂上次长衔,到1949年去了台湾,晚年不再出面,书也不写,话也不多。

当年那把枪,从没被追回,从没被追责,只留下一具尸体、一张电报、一群不敢多嘴的特务。

这一枪,把军统的“纪律”打成了笑话。也让所有人看清,戴笠虽强,背后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真要翻脸,也不见得怕一张密报。

不是纪律对抗蛮干,是刀尖对刀尖。

一场内部战争,没人宣战,也没人宣布停战,只看谁敢先开枪。

参考资料:

薛化元,《戴笠与军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38页。

0 阅读:145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