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9日,毛主席的“九哥”王季范的孙女王海容在北京去世。9月22日,王

听故事的瓜 2025-04-17 17:12:16

2017年9月9日,毛主席的“九哥”王季范的孙女王海容在北京去世。9月22日,王海容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这是毛新宇在跟表姐王海容的遗体告别时拍的照片! 2017年9月22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庄严肃穆。王海容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举行,中央多位领导人送来了花圈,表达对这位外交界老前辈的敬意。告别厅内,已年过八旬的李敏在女儿孔东梅的搀扶下缓步走来,毛新宇庄重地站在灵柩前,向这位特殊的"表姐"做最后的告别。 时间回溯到十三天前,2017年9月9日13时,79岁的王海容在北京医院因病离世。这个日期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一阵恍惚——41年前的同一天,毛泽东主席也是在这一天辞世。对此巧合,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感慨道:"我们每个人都要走的,作为毛主席的亲属能够在这一天走,我觉得对她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王海容一生未婚,却有着丰富而充实的家庭生活。她的家位于中南海旁,是一处欧洲古典风格的雅致小楼。虽然没有自己的后代,但王海容与母亲、弟弟、弟媳和侄儿侄女共同生活,家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她对家人关爱无微不至,尤其是对身体不好的母亲,下班后还坚持买菜下厨。对两个侄子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特别是体弱多病的小侄子宇清,每次生病她都会守候在床前细心照料。 卸任外交部副部长后,王海容在1984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尽管这个职务比不上之前的副外长,但仍保留了副部级待遇。在参事室工作期间,王海容对分管的后勤工作事无巨细,大事小事总要亲自过问。谁生病了,谁家里有困难,她心里都记挂着,常常抽空去探望。 虽然离开了外交舞台,但王海容的外语专长并未荒废。她在家中常做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虽然从未发表,但她坚持收听英语和俄语广播,保持语言能力。有一次在前往烟台的火车上,她偶遇一对不懂中文的美国夫妇正向列车乘务员询问路线。看到乘务员因语言不通而焦急,王海容主动上前用流利的英语帮忙翻译。这对美国夫妇高兴地称她为"救星",却不知道眼前这位和蔼的中国女士,曾是为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担任翻译的重要外交人物。 告别仪式上,孔东梅的眼神中满是怀念。作为《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的作者,她与王海容有过长时间的交流。毛主席去世后,王海容经常去看望李敏,与孔东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王海容与毛泽东之间的渊源,要追溯到两家的血脉联系。王海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也就是毛泽东六姨文六妹的儿子。在毛泽东八岁以前,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外祖父家生活,而王季范经常带着小毛泽东到当地私塾去玩。每天学完知识后,王季范都会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悉心教给表弟。后来毛泽东想离开韶山到外面进步学堂学习时,正是在王季范的极力说服下,毛顺生才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很早就投身革命,却在抗战即将结束时,在湖南从事地下工作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这让毛泽东深感愧疚,他曾多次和王季范谈话时提到:"王德恒是党的功臣,他的孩子党应该给予照顾,这是烈士遗孤应得的。" 1950年代,王海容第一次高考落榋,尽管她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但她没有寻求特殊照顾,而是到一家化工厂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青年》杂志找到她请她写稿。写完文章后,王海容鼓起勇气给毛泽东写信,希望他帮忙修改。令她惊讶的是,百忙之中的毛泽东不仅认真修改了文章,还给她回信鼓励她重新参加高考。 1960年,在毛泽东的鼓励下,王海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工作。然而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俄语专业的用处大大减少。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建议下,王海容开始转向学习英语。毛泽东还特别指示让北京外语学院的章含之每周给王海容辅导两节课。 在外交部工作期间,王海容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语言能力。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王海容是参与接待的重要成员之一。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那张周恩来和尼克松在机场握手的历史性照片中,王海容就在现场。在随后的中美谈判中,她的出色表现甚至让尼克松为之折服。 1974年,在周恩来的推荐下,王海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这不是因为她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而是源于她真实的外交才能。在70年代,王海容成为毛泽东身边最信任的工作人员之一,毛泽东很多对外交部的指示都是通过王海容传达的。工作之余,两人还常常讨论文学,特别是《红楼梦》。

0 阅读:32
听故事的瓜

听故事的瓜

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