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钱学森参加国宴,可在宴会上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就在钱学森尴尬时,工作人员领着他来到第一桌,在紧挨毛泽东座位的右面——第一贵宾的位置,写着钱学森的名字。
1956年,北京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国宴,宴会上人们举杯欢庆,热闹非凡,然而,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却显得有些茫然,他找不到自己的座位,这位科学家正是钱学森,后来他被尊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
过去,中国的科技水平曾经领先世界,但后来却落后了,这让一位叫李约瑟的英国学者很疑惑,中国古代明明有很多科技发明,为啥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发生在中国呢?
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都需要建设,但科技的落后成了国家发展的阻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把科技发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许多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像钱学森一样,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中国,承担起让国家科技强大的责任。
钱学森在美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水平都很优越,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后,他马上就想回国,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科技发展出力,但是,回国的过程非常困难,美国政府想方设法阻止他回国,又是给高工资,又是用不合理的手段打压他。
钱学森心中热爱祖国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排除万难,历经许多波折,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的归来,极大地激励了国内的科技工作者,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让世界为之震惊。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科技底子很薄,毛泽东主席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他很早就注意到钱学森的才华,对他非常重视,也给予大力支持,一次重要的国宴上,毛泽东主席特别安排钱学森坐在自己身边,这不仅仅是对钱学森个人的尊敬,更是向外界表明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期盼。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一股崇尚科学的热潮席卷全国,“向科学进军”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接连出台了“十二年科技规划”和“十年科技规划”,旨在系统性地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科学家们也备受鼓舞,纷纷投身到科研事业中,钱学森先生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导弹、火箭等至关重要的国防科技领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即使在困难时期,钱学森也没放松科研工作,他不仅在理论上给中国国防科技提供了重要指导,还亲自参与了很多技术项目的研发,努力培养年轻的科研人才,他帮中国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系统,为中国科技事业的长期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科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也为科技进步增添了动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重新开始招生,意味着科技人才的培养重新走上了正轨,白春礼等一批留学人员,心怀用科技知识贡献国家的愿望,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
即使研究环境充满挑战,资金也十分紧张,他们仍然排除万难,最终取得的成果让全球为之惊叹。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把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放在了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制定,为建设强大的科技国家明确了目标,在量子科技等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引领“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国家。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正在发生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深远,具有历史意义,过去我们主要学习和模仿国外的技术,现在我们正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并在某些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钱学森的经历,如同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一个精简版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为国家服务的志向,都投入到科技创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这股力量推动着中国科技实力持续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