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都去了钱多的地方!”施一公院士一语激起千层浪,难道象牙塔尖的骄子们,最终也都向“钱”低头了吗? 这位顶尖科学家,西湖大学的掌门人,在4月8号和10号先后去了广东实验中学和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跟中学生们聊了些大实话。 在这次交流中,他的很多观点也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 比如他曾提到,清华录取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考状元,都去了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这话背后反映出他对当下年轻人职业选择倾向和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 他也坦言,高考确实有它的公平性,但也很容易让大家一头扎进唯分数论的怪圈。 如果说这话的是其他学者,肯定会在网上引起不少批评,但对于施一公这次的论断,批评议论的声音却远远少于真正反省。 因为施一公这个人,还真有资格评价现在的教育体系:2008年,施一公做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放弃美国的优渥待遇,选择回国。 当时国际化科研环境和高等教育水平,确实还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对顶尖资源的渴望。 尤其是在“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方面,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 他后来回忆,那时候国内的科研设施还跟不上,有的研究领域连必须配备的高精尖设备硬件都没有,他的团队为了采集数据,每年都得往日本跑好几趟。 施一公的归来,本身就是对他日后观点的一种解释,当时他就看到了国家对尖端人才和基础研究的迫切需求。 这和单纯追求高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像是一种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回国后的施一公,立马开启了一场创建理想大学的艰苦筹备。 2018年一所全新的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施一公为这所大学投入最多的心血就在于引进人才,西湖大学从一开始就瞄准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网罗顶尖科学家,引进了近200位博士生导师。 其中超过九成来自海外,并且特别倾向于给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机会,学校推行年薪制,导师的工资由大学支付。 不仅如此还明确规定不允许因为企业合作,或拿到国家大项目而额外增加收入,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纯粹的学术环境。 在这里不看资历、不唯“帽子”,年轻的助理教授敢于和讲席教授争论“你是错的”成为常态,评价体系也不再紧盯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 学校的发展势头迅猛,去年7月底迎来了首批60名本科生,而到了8月底入学的“西湖六期”博士研究生达到了352名。 这个数字是最初“西湖一期”的18.5倍,西湖大学的实践,就是施一公在尝试回答那个问题:除了钱还有什么能真正留住顶尖人才? 答案或许就在于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心无旁骛、追求“从0到1”突破的生态环境。 2023年8月生物学家柴继杰的全职加盟,更是为西湖大学的吸引力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他是1966年出生的,算下来比1967年出生的施一公还要年长一岁,但他却曾是施一公在美国任教期间的学生。 更有趣的是柴继杰不是科班出身,本科学的是造纸,甚至还在丹东造纸厂工作过四年。 但就是这样好几次被施一公调侃说“基础差”的学生,凭借个性和刻苦,如今在植物免疫研究领域成为世界级的领军人物。 柴继杰选择西湖大学,看中的就是这里纯粹的科研氛围和对基础研究的尊重。 他的故事证明,西湖大学的模式不仅能吸引功成名就的大牛,更能发掘和培养那些具有巨大潜力、寻求纯粹科研环境的特殊人才。 如今再看施一公2025年的那番话,结合他十几年来的亲身经历和西湖大学的探索,就更能理解其深意。 在硬件条件和薪酬待遇追赶上来之后,更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鼓励创新,尊重基础研究长期价值的环境。 西湖大学的探索正是这场变革的一部分,很多人知道施一公热爱跑步,还在2020年跑完了人生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 而如今这场关于人才、关于教育、关于创新的长跑,他显然还会和西湖大学和中国一起,坚定地跑下去。 参考信源 1:羊城派 2025-04-08施一公司开讲,鼓励学子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开放心态 2:羊城派 2025-04-10没有远大目标怎么办?施一公对话广附学子|隽言教育
“80%的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都去了钱多的地方!”施一公院士一语激起千层浪,难道象
清风弄影的猫
2025-04-17 14:09:07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