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最高的诸侯国有八个,但它们为何没有晋升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呢?其实是因为公

醉心娱乐说 2025-04-17 13:36:40

西周时期,最高的诸侯国有八个,但它们为何没有晋升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呢?其实是因为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等级设定是有误的。大家所理解的这些爵位等级,其实是后人对西周时期的误解,连战国时代的孟子都搞不清楚这些等级呢。 其实也不能怪孟子,毕竟他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的战国中期,那个时候距离西周初年已经有700年了。就好比现在的一个教育家来解释元朝的官职体系,在缺乏详细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想要准确讲清楚真是难上加难。 西汉时期的《礼记》延续了孟子的说法,提到的王者的封爵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后来的大家普遍认为这五个爵位是从公到男逐步递减的。可实际上,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这五个爵位应该分为三类公是独立的一类,伯和子归为一类,侯和男又是一类。 公这个爵位的来源其实不单纯是实力的象征。在《公羊传》中有提到,天子的三公被称为公,王者的后代也可以称为公。换句话说,公更多的是一种尊称,具有两类适用对象:一是天子麾下的三公,这代表了朝中的最高官职;二是各个王朝的后裔,历史上其他王的子孙同样被称为公。 大家提到的8个公爵国中,有6个其实是王的后代,分别对应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剩下的两个就是虞国和虢国。虢国在周朝确实是世袭的高官,所以不少虢国的国君都被称作虢公某。而虞国则是与周朝同源的国,可能在某个时期因为血缘关系担任过特定的职务,因此也被称作公。周公旦之所以能被称为周公,主要是因为他在朝廷中担任官职。所以说,公的称谓不代表诸侯国的真实实力,而是地位高贵的象征。 严格说来,公的实力并不总是高于其他爵位,甚至按照王的后代称公的这个说法,大多数公可能实力不强,充其量是个虚名。所以这也是他们很少能成为春秋大国的原因。 侯和男 侯和男:这个职务从功能性上来看,在西周早期就有记载。侯的原意是射箭的靶子,后来引申出军事的意义,侯的任职本质上就是指斥候。到国家层面,商周时期的武装殖民过程中,通过侯这个爵位来占领土地、拓展疆域,明显展现了诸侯国的雏形。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侯的记载,因此商代传言中的各种侯其实是存在的,这个侯的用法在周代一直流传下来。所以在外部有封地的诸侯国,都可以称作某侯。 接下来提到的甸、男、卫、邦、伯这些称号,由于断句的不同,可能会有各种解读。不过,从后面的内部描述来看,不光有百官,还有宗室等其他类型的人。因此,甸、男、卫这几种职务显然是各自不同的角色。特别是男,听说很可能是负责农业管理的,而甸嘛,分析下来可能是负责狩猎的。无论具体来说是什么,这两种角色都不是那种专门的割据势力,尽管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被授予某块土地,但跟侯这种职能明确的武装殖民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伯和子这俩其实是对立的。为啥呢?伯在周人的文化里指的是某个家族的老大,像是某伯,实际上就是对于那些已经分家立足的周人家族的头头。只要认可这个周文化,谁都能叫做伯,甚至可以和其他爵位一起使用。左传提到的郑伯,显然就是指郑国这个姬姓分支的老大,而男其实就是郑国最初实际的职务。可以理解为,伯和男一起出现,表明郑伯这个家族的老大其实就是男这个职务。其他在周文化圈里各个家族的头目,也经常被称为伯,比如晋伯、秦伯、曹伯等等。 子这个称谓在商人文化圈里是个被认同的贵族身份,或者说是从商朝就被封的诸侯。有时,子也指的是那些臣服于周天子的诸侯,但还有不少则是在周人文化圈外,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在燕山一带,像孤竹、代国、无终、箕子朝鲜这些地方就存在不少子姓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子源自于商朝王族的姓氏,可能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像周人一样,把同族的人分封到四处,或者说商人本身就是从华北平原北部崛起的国家。代国最后被晋国的赵氏给灭了,历史上也明确记载代国是子姓。 伯和子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说杞国的国君,按理说是公,但是那实际上是个尊号。当周人认可这个国君为诸侯的时候,大家就叫他杞伯。根据《左传正义》的记载,杞成公因为使用了夷人的礼法,就被称为杞子。 这些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后来的理解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由于这种认识从汉代开始形成,正统的看法一直沿用至今。实际上,这五个称谓原本各自有不同的含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可以互相替换或连用。

0 阅读:33
醉心娱乐说

醉心娱乐说

娱乐圈是个大圈,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