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张子静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 父亲张国维曾是清朝的贵族,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 家里不仅有洋房,甚至还雇佣了佣人、司机和厨师。 张子静天资俊朗,容貌出众。 姐姐张爱玲也常常陪伴他。 姐弟二人关系亲密。 然而,母亲在看到父亲沉迷于酒色之后,带着张子静远赴英国求学,四年后归来时选择了与丈夫离婚。 张爱玲与张子静都经历了父母的离异,父亲再婚后又迎来了继母的进入。 继母对张子静的态度冷漠且严苛,常常挑唆父亲责打他,然而张子静似乎对此并不在意。 张爱玲对于弟弟的软弱产生了不满,她对弟弟的爱护也变得淡漠。 一次家庭聚餐,继母一句话引发了父亲的暴力行为,张子静毫无反应,而姐姐张爱玲却因心疼弟弟的遭遇而流泪。 张爱玲感到弟弟对这些痛苦的麻木,认为他缺乏应有的反抗精神。 于是,姐弟的关系开始疏远。 1937年,张爱玲因为父亲的反对未能如愿赴英求学,被父亲软禁在家。 张子静告诉姐姐监视者的换班时间,并提供望远镜作为帮助。 然而在这期间,她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件,这封信内容中指责姐姐败坏家族名誉,张子静原来也在背叛姐姐。 1942年,张子静在听说姐姐回国的消息后,前去探望。 此时,张爱玲和弟弟的关系似乎有了些许缓和,他们一同商量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事情。 张子静得知姐姐面临学费问题后,主动向父亲求助,最终成功为姐姐争取到了进入大学的机会。 然而,张子静也发现,当他陷入困境时,张爱玲的态度依旧冷淡。 她似乎永远无法忘记弟弟在她最困难时的背叛。 1943年,张子静与同学合作创办了杂志社《飙》。 他渴望借此机会在上海的文坛中获得一席之地。 张子静的同学建议他向自己的姐姐张爱玲寻求帮助。 虽然张子静对向姐姐开口感到尴尬,但他最终还是决定试试。 然而,当张子静提出请求时,姐姐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不过她也认为自己有些过于严苛,但还是递给了张子静一张自己的素描,表示这张画可以用作杂志的插图。 最终,由于种种经济原因,这本杂志还是未能维持下去。 1952年,张子静再次寻找姐姐的踪迹。 然而,他却得知张爱玲已经去了香港。 直到1988年,张子静才再次联系上了张爱玲。 当时,他听闻姐姐去世的消息,焦急地去相关部门查询,才得知那是误传,并获得了姐姐的地址。 他写了几封信给姐姐,然而半年之后,才收到了姐姐的回信。 晚年的张子静在农村担任教师,靠着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计。 他曾提出希望能得到经济援助,甚至打算娶妻。 然而,张爱玲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 张子静认为姐姐可能真的陷入困境。 晚年的张爱玲,饱受多种疾病的困扰。 心脏病、高血压和肾病等慢性疾病折磨着她的身体。 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守写作。 身体的衰弱并未夺走她的创作力。 在她去世的那一天,她的遗物散落在房间各处。 一周后,邻居因闻到异味报警。 警方到达时,张爱玲已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遗体上覆盖着白布,面容安详。 遗嘱中,她特别要求“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她希望自己以作品被世人记住。 但更弟弟张子静震惊的是,姐姐在临终前立下遗嘱,将32万美金以及其他版税收入赠与宋淇夫妇,而一字未提他本人。 张子静的性格,与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他的父母离婚后,母亲将姐姐送到新式学堂,而张子静则被父亲送去私塾。 在战争爆发后,张子静的学业被迫中断,而姐姐则因出色的成绩获得了更多的培养。 张子静逐渐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孤立,甚至有一次,他因受继母虐待,去投靠母亲,但母亲冷漠地告诉他只能养活一个孩子。 某次,他去姑姑家做客,到了饭点时,姑姑竟要求他提前告知吃饭的数量和种类,否则无法接待。 这样的待遇让他明白自己在亲人眼中的地位。 这些年少时的缺失对他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1]杨惠,谢昭新.作家传记中的史料问题——以张子静、季季著《我的姊姊张爱玲》附录“年表”为例[J].华文文学,2015,0(1):88-94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17 02:46:4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