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军屡战屡败,斯大林放下颜面,六度向毛主席求援却均遭婉拒。然而,主席悄然布局,将罗瑞卿、杨成武等将领部署于长城沿线,这一决策竟意外地预见了二战的转折点! 1941年,世界大战打得如火如荼,苏联的日子尤其不好过。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势如破竹,苏军节节败退,斯大林被逼到墙角。远东那边,日本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趁火打劫。苏联要是两线作战,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于是,斯大林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确切地说,是中共和毛泽东。他连着六次派人求援,希望中共能出兵搞乱日军后方,减轻苏联远东的压力。这想法听起来不错,毕竟中苏同属反法西斯阵营,互相帮一把似乎天经地义。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毛泽东接到求援时,眉头估计皱得能夹死蚊子。中共那会儿啥情况?实力弱得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主力部队八路军、新四军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装备差得要命,枪支弹药都靠缴获,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反观日军,兵强马壮,在中国战场上横行霸道,占了大半个华北、华东。要是贸然出兵跟日军硬碰硬,那不是支援苏联,是给中共自己挖坑啊。毛主席心里清楚得很,这时候逞能,后果可能是全军覆没,抗战大业也得泡汤。 再说了,中共当时的地盘主要在敌后,靠游击战牵制日军已经很吃力了。出兵远东?路途遥远,补给跟不上,等于把队伍往火坑里推。更别提日本跟德国是轴心国盟友,日军要是被激怒了,回头加大对中国战场的投入,中共扛得住吗?所以,毛主席果断回了“不行”。这不是不讲义气,而是量力而行,保住自家实力要紧。 不过,毛主席也不是光拒绝就完事了。他心里有杆秤,知道苏联要是垮了,对中国抗战也没好处。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既不直接出兵,又能帮上忙——派罗瑞卿、杨成武等将领到长城沿线布防。这步棋乍一看没啥大动静,但细琢磨,真是高啊! 长城沿线是啥地方?那是华北的战略要地,离日军占领区不远,又靠近苏联远东边界。中共把部队往那儿一放,等于给日军提了个醒:嘿,咱们随时可能动手,你敢北上打苏联,咱就给你后院点把火!这招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日军心里打鼓。毕竟,日军在中国的兵力已经摊得很薄了,东北有几十万关东军,可真要北上打苏联,还得防着中国这边搞乱。中共这支“游击队”虽不强,但骚扰能力一流,日军不得不掂量掂量。 日本那会儿确实有北上打苏联的念头。1941年,德军打得苏联喘不过气,日本高层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关东军早就盯着苏联远东的资源流口水,想着跟德国南北夹击,把苏联彻底搞垮。可为啥最后没动手?除了苏联远东还有几十万红军守着,中共在长城沿线的动作也起了作用。 日军情报部门不是吃素的,中共部队调动他们看在眼里。虽然没明着宣战,但这信号够清楚了:中国这边不老实,你敢抽兵北上,咱就趁机捅你后背。日本高层一合计,觉得风险太大。北上打苏联,赢了固然好,可要是被中共拖住后腿,前功尽弃怎么办?再加上美国那时候对日本石油禁运,资源紧张得很,日军最终决定放弃北上,转而南下抢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地盘。这一下,苏联远东的压力骤减,斯大林松了口气。 苏联这边缓过劲来,对整个反法西斯战线都是大利好。1941年底,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顶住了德军进攻,算是稳住了西线。而远东没被日军骚扰,苏联就能把更多兵力调去欧洲战场。这间接帮了盟军一把,也让二战的局势开始有了转机。中共虽然没直接出兵,但长城沿线的部署,愣是把日军的战略算盘打乱了。这效果,比派几万兵去远东可强多了。 别看中共那会儿弱,可在敌后战场的坚持,真不是盖的。八路军、新四军天天跟日军打游击,炸铁路、袭据点,搞得日军焦头烂额。光华北地区,日军就得留几十万兵守着,动弹不得。这些兵力要是抽去打苏联,远东那点红军未必顶得住。所以,毛主席的决策不光是保全自己,还顺手帮了苏联一把。这份功劳,斯大林心里有数,战后也没少提。 更厉害的是,这招还为战后中国挣了面子。抗战中,中共牵制了日军上百万兵力,这贡献谁也抹不掉。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作用刮目相看,新中国成立时,底气也更足了。毛主席这一手,既救急,又布局长远,确实牛。
1941年,苏军屡战屡败,斯大林放下颜面,六度向毛主席求援却均遭婉拒。然而,主席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16 19:18:26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