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墨色流年深 2025-04-16 19:08:09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广东一个安静的小屋里,93岁的老太太手中多了一本《文汇月刊》,当她看到杂志中提到“黄总设计师”和“李世英”这些字眼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这篇文章揭开了她儿子消失三十年的谜团,原来,她日夜思念的小儿子,一直在为国家研制核潜艇。 黄旭华年轻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那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造船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1950年代末,国家开始规划核潜艇项目,32岁的黄旭华接到任务时,中国连像样的常规潜艇都没有几艘,要研制核潜艇几乎是从零开始。 接受任务意味着要与家人断绝联系,黄旭华没有犹豫太久就答应了,他相信,这项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从此隐姓埋名,投身到一个绝密的工程中。 核潜艇研发的道路异常艰难,起初,苏联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很快就撤走了所有专家,面对这个打击,黄旭华带领团队顶住压力,自主研发,他们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就用手工计算;缺少参考资料,就自己摸索,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他们终于在1970年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与此同时,在他的家乡,母亲度过了漫长的等待岁月,每当有人问起儿子的下落,老人总是默默不语,虽然不知道儿子去了哪里,但她始终相信儿子不会无故抛下家人,即便邻里常有闲言碎语,她也从未动摇过这份信任。 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她要照顾孩子,要应对各种询问,却不能说出丈夫的去向,一年中丈夫能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她始终坚守着这个家,这些年里,黄旭华错过了父亲的离世,也没能见到二哥最后一面,每一次得知亲人故去的消息,他都只能把悲痛埋在心底,继续专注于工作。 1988年,中国核潜艇要进行南海深潜试验,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坚持要亲自参与试验,他说:“这是我设计的潜艇,我要对它负责到底,”试验成功后,他终于获准回家探望母亲。 重逢的场景并非想象中的热闹,年迈的母亲看着满头白发的儿子,泪水无声地流下,她已经等待了太久,久到几乎忘记该说些什么,黄旭华跪在母亲面前,说出了藏在心底多年的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9年,黄旭华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这位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老人,把1100万元奖金捐献给了船舶事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他说,这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投身国防科技事业。 三十年的等待,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跨越,母亲最终明白了儿子的选择,也为他感到骄傲,这是一个关于信任与坚守的故事,更是一个普通中国家庭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的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黄旭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 信息来源: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央视新闻

0 阅读:0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

墨色流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