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乌克兰的矿产协议正在谈,泽连斯基那边,又开始搞幺蛾子了。说泽连斯基办公室副主任帕利萨提议,我们应该学以色列,强制征召女性入伍。让公民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服役和牺牲。这话一出,乌克兰女性坐不住了,她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失去了丈夫、儿子,连抚恤金都拿不到,现在还要去当“填线宝宝”,乌克兰的社交媒体上,都是对泽连斯基的各种咒骂。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乌军让女兵上前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早在去年就有战场视频曝光,俄军抓到乌克兰女兵俘虏,或是击毙了乌克兰女兵。
当时有分析认为,这是乌军指挥官们实在无人可用,把负责后勤和医疗的女性顶了上去,不算强征女性上前线,到今年,基辅征兵越来越困难,还有女性对男性搞“白羽毛”歧视,羞辱那些无法上前线,或是负伤回来的男性。泽连斯基的处理方式相当炸裂,直接把这些搞事的女性抓进了军队,在这方面,乌克兰实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这事儿越想越魔幻。战场上缺人缺到拿女性当“消耗品”,嘴上喊着“全民皆兵”的口号,实际玩的是“谁不服就把谁扔进战壕”的套路。以色列强制女性服役不假,但人家背后是全民军事化训练体系,外加美国每年38亿美元军援兜底。乌克兰学这套?前线的防弹衣都不够用,让普通妇女拿着突击步枪对抗俄军坦克集群,这不是打仗,是给俄军刷战绩。
更讽刺的是,那些喊着“男女平等”抓人当兵的官员,自己家的女儿早跑西欧留学去了。基辅街头流传的段子说得好:“征兵办的汽车开进富人区,永远只会熄火抛锚”。真正被送上前线的,还是农村妇女、单亲妈妈、小城打工妹。这些人别说军事训练,连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成问题——战壕里卫生巾比子弹还稀缺,冻伤截肢的女兵连假肢都申请不到。
回头看看“白羽毛运动”这茬就更黑色幽默。当初部分激进女性给街头男性发白羽毛(象征懦夫),结果泽连斯基反手把发羽毛的统统扔进军队。表面看是“公平制裁”,细琢磨全是权力游戏——既堵住了“女性凭什么不上战场”的质疑,又给征兵办开了个抓壮丁的新口子。至于这些被抓的女性是真心主战还是跟风起哄,根本没人在乎。战争机器碾过来的时候,连性别都能变成征兵广告的噱头。
说到战场上的“男女平等”,前线的乌克兰大兵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某退役士官在Telegram吐槽:“让女兵和男兵混编作战?俄军无人机可不管你是男是女,挨了炮击照样缺胳膊少腿。但女兵受伤后心理崩溃的概率比男兵高两倍,撤退时还得专门分人手照顾,这特么叫提升战斗力?”更别提那些被俘女兵的遭遇,俄军战地视频里,被反绑双手的女兵跪在泥地里,评论区刷满了不堪入目的侮辱性留言,这种“平等”代价未免太过惨烈。
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强征女性本质是兵源枯竭的死亡信号。乌克兰适龄男性早就征过三轮,监狱里的重刑犯都披上军装了,现在连50岁大叔和未成年男孩都被盯上。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爆料,乌军某些部队伤亡率超过200%——不是战死就是逃跑,逼得督战队直接拿机枪堵在战壕后面。这种情况下还硬扯“女性参军是权利进步”,不如直说“棺材铺生意太好需要新鲜尸体”。
最扎心的还是战场背后的经济账。欧美给的军援明面上几百亿美元,真正到士兵手里可能就几包过期饼干。阵亡抚恤金?有个阵亡士兵家属等了18个月,最后收到政府寄来的奖状和二手棉袄。现在还要把女性送上火线,怕不是打着“国际同情牌”多骗点援助资金——毕竟“为国捐躯的女英雄”可比“失业大叔战死”更能刺激西方圣母心的打款速度。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乌克兰的“男女平等”早变了味。当活下来都成了奢侈,那些举着政治正确大旗的政策,不过是掌权者延续战争的工具。至于被架上战场的普通人,无论男女,终究只是报表上的数字,政客嘴里的炮灰,历史书上的脚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