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68岁的郭子仪凯旋,唐代宗却满面愁容:“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奈何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6 15:23:32

公元764年,68岁的郭子仪凯旋,唐代宗却满面愁容:“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奈何?”郭子仪当下觐见:“老臣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 公元700年,武则天在长安二年设立了“武举”。 武举的初衷是为国家培养足够的军事人才,但这一制度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唐代的武举制度仅仅是科举的一部分,与进士科平行,且每年的选拔人数有限,未能真正体现出“武状元”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郭子仪却凭借在武举中的优异表现进入了朝中。 他被赋予了左卫长史的职务。 公元755年,当安禄山与史思明联手向长安进发时,唐玄宗急需找到能够扭转乾坤的军事人才。 正当此时,郭子仪虽已年近花甲且正在为母亲守丧,却被唐玄宗召回,赋予了平定叛乱的重任。 他首先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负责北方的防御。 尤其是在嘉山一役中,郭子仪亲率五百骑兵,利用地形的优势,成功斩敌四万级,生擒五千人。 然而,由于唐玄宗的错误决策,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南逃。 就在此时,郭子仪带领残余部队保护了唐肃宗李亨。 李亨,时任太子,在父皇李隆基的陪伴下被迫逃出长安。 然而,随着父皇与太子在马嵬驿的分道扬镳,李亨选择了北上的灵武,而李隆基则选择了西行。 李亨逃亡至灵武的选择,灵武是朔方军的驻地,朔方军在当时是唐朝强大的边防力量。 李亨到达灵武时,安史叛军已经占领了大片地区,直到朔方军的核心将领杜鸿渐向他伸出了援手。 在杜鸿渐及其部下的支持下,李亨最终决定在灵武即位。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在多个战场上取得了关键的胜利,尤其是他采取的围魏救赵战术,成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重要城市范阳。 另一方面,安禄山在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陷入内乱,郭子仪抓住机会,迅速组织力量收复了东都洛阳和长安。 他成功将安禄山的叛军逐渐逼迫至邺城。 然而,尽管郭子仪的战功显赫,唐肃宗出于对其功高震主的顾虑,选择将其权力削弱。 在唐肃宗逝世后,唐代宗李豫继位。 公元765年,安史之乱已进入尾声,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因战功卓越,心生不满,认为朝廷对自己的封赏不足,便策马思谋,计划起义反叛。 他联合吐蕃和回纥,谎称唐朝名将郭子仪已死,鼓动他们联合起来反唐。 吐蕃和回纥曾多次受到郭子仪的压制,听到郭子仪死讯后,他们的信心大增。 十月初,吐蕃和回纥的联军已逼近长安北方的泾阳。 在朝中大臣的反对声中,唐代宗依然决定依靠郭子仪来抵挡外敌,命他领兵前往泾阳。 郭子仪迅速集结部队,抵达泾阳后,他发现当地防线脆弱。 他命令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兵侦查敌情。 不久,郭子仪得知仆固怀恩在进军途中突发重病去世。这 个消息让郭子仪如获至宝,他意识到,吐蕃和回纥虽然联军强大,但仆固怀恩一直充当着两国之间的协调者,现联军恐怕难以维持统一战线。 郭子仪立刻决定分化敌军,利用回纥和吐蕃之间的矛盾,迫使敌军分裂。 回纥的将领药葛罗曾在安史之乱中与郭子仪有过合作,二人虽是敌对立场,但私交较好。 于是,他派李光缵等部将前往回纥阵营与药葛罗接触。 李光缵向药葛罗转达了郭子仪的消息,表示回纥和唐朝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不应听信仆固怀恩的谎言。 药葛罗听闻郭子仪尚在人世,感到震惊,要求亲自见郭子仪一面。 此时,郭子仪决定前往回纥军营。 尽管手下将领认为郭子仪此举过于冒险,但郭子仪坚决表示只带几名随行骑兵前往。 就在他准备动身时,儿子郭晞拦住了他的去路,恳请父亲三思而行。 然而,郭子仪坚定地表示当前若不采取和平手段,唐朝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郭子仪最终骑马出发,几名随行骑兵随他一起前往回纥阵地。 接近回纥军营时,郭子仪下马,脱去盔甲,单枪匹马走向敌营。 回纥士兵看到他走近,纷纷惊呼。 药葛罗和回纥的将领闻声赶来,见到郭子仪本人,心中一震。 郭子仪毫不畏惧地与药葛罗对质,直言大唐与回纥有着长久的盟约。 他表示,自己此行完全是为了避免战争。 药葛罗听后深感羞愧,承认自己受到了仆固怀恩的欺骗。 此时,郭子仪提出,如果回纥愿意帮助唐朝击退吐蕃,他将会为回纥带来丰厚的回报。 药葛罗最终决定与郭子仪合作,一同抵御吐蕃。 两军将在共同利益下形成联盟,药葛罗亲自带领回纥将士宣誓。 郭子仪也在当场洒酒发誓。 消息传到吐蕃,将领们听闻回纥已与唐朝达成和约,最终只得撤军。 吐蕃的将士在一夜之间悄然撤退。 郭子仪击败吐蕃凯旋归朝,唐代宗因无可封赏而询问欲得何物。 郭子仪未求金银,索要美人。 唐代宗闻言大笑,郭子仪带着众人回家。 随后的日子里,他在家中尽享天伦。

0 阅读:60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