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年消耗那么多进口大豆,为何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就一个原因,缺口太大。 农民种地是为了啥?不就是图个实实在在的收入嘛,东北黑土地上,种玉米一亩地能收1500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一斤能卖1块2,一亩地就是1800块。 可大豆呢?一亩地撑死了也就400斤,一斤能卖3块算顶天了,一亩地才1200块。这中间差了600块啊!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谁愿意放着高收益的玉米不种,去种大豆?有人说国家有补贴,可补贴能补多少?就算一亩地补300块,大豆每亩收益也就1500块,还是比玉米少300块。而且补贴不是年年有,政策一变,农民的损失谁来担? 再看看土地资源,咱们国家耕地就那么多,18亿亩红线碰不得,主粮安全是头等大事,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得优先保证,大豆和玉米都是旱田作物,争地的矛盾特别突出,东北好多地方,以前是大豆玉米轮作,现在都改成连种玉米了。 为啥?因为轮作麻烦,收益还低,农民算了笔账,种玉米一年能赚20万,种大豆只能赚10万,你说他们会怎么选?有人说可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这技术需要专门的农机,小农户根本买不起,就算政府补贴,一台农机几十万,普通农民还是掏不起这个钱。 还有国际市场的影响,咱们进口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品种,出油率高,价格还便宜,国产大豆是非转基因的,主要用来做豆腐、豆浆这些食品。 可进口大豆每吨才3000多块,国产大豆要5000多块,榨油厂当然愿意用进口大豆,这就导致国产大豆市场越来越小,农民种了也卖不上价,有人说可以发展豆制品加工,可小作坊没技术,大工厂又不愿意收国产大豆,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种出来的大豆烂在地里。 政策方面也有难处,国家一直在推动大豆振兴计划,又是补贴又是推广新技术,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为啥?因为政策落实到基层就变了味儿,有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强迫农民种大豆,结果农民种了卖不掉,反而赔得更多。 最后说说市场需求,咱们国家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做饲料,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吃肉喝奶的人越来越多,饲料需求暴涨。 可国内大豆产量根本跟不上,只能靠进口,有人说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而且畜牧业已经形成规模,短时间内根本离不开豆粕。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不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大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中国是WTO成员国,关税不能随便提,而且大豆进口涉及到国际市场的平衡,要是限制进口,国际大豆价格可能会暴涨,国内养殖业、加工业都得跟着遭殃,再说了中国还得从其他国家进口别的东西,不能因为大豆得罪人。 还有产业链的问题,国产大豆主要用来做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市场需求有限,进口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做饲料,市场需求大,可国内豆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利润薄,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大豆,农民种出来的大豆,要么卖不上价,要么没人要,这就导致国产大豆只能在小众市场打转,成不了气候。 有人说,为啥不学国外搞规模化种植?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农村土地分散,流转成本高,规模化种植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农民没那么多钱,也没那么高的技术水平。 就算有企业想搞,也得跟千家万户谈土地流转,麻烦得很,而且中国农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谁来种地? 现在中国人吃的肉蛋奶越来越多,饲料需求暴涨,大豆是饲料的主要蛋白来源,进口大豆价格低,养殖业用得起。 要是全用国产大豆,饲料价格得翻倍,肉蛋奶价格也得跟着涨,消费者愿意为高价肉蛋奶买单吗?估计没几个,这就导致进口大豆的需求越来越大,国产大豆的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不是说农民不愿意种大豆,而是现实条件不允许,要解决这个问题,得从根子上改:提高大豆种植效益,保护农民积极性;加强品种研发,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完善政策支持,稳定市场价格;推动产业链整合,扩大国产大豆市场需求。 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得慢慢来,可问题是,中国每年进口1亿多吨大豆,缺口越来越大,这事儿不能等。 所以,得想办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对进口的依赖,这需要国家、企业、农民一起努力,打一场持久战。
我国一年消耗那么多进口大豆,为何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就一个原因,缺口太大。
星语梦
2025-04-16 13:58:45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