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8月16日,88岁的孔祥熙奄奄一息。临终前,他看着3岁的孙子,心情复杂,绝望地说:孔家要绝后了!一旁的妻子宋霭龄先是一愣,随后反应过来,也摇头叹息。孔祥熙家财万贯,有四个儿女,还有一位孙子,为何会说出孔家要绝后,这种心灰意冷的话呢? 孔祥熙,与蒋介石形成了非同寻常的联姻关系,娶了蒋的连襟姐姐宋蔼龄为妻。他的权势,在抗战期间达到顶峰,负责筹措和管理国家的军费与财政。然而,胜利的钟声尚未彻底敲响,孔祥熙便因贪腐丑闻和政敌的中伤,遭蒋介石解除职务,从权力的中心被抛至边缘。 权力的失落导致孔祥熙的社交圈急剧缩小,曾经门庭若市的府邸,转眼间变得门可罗雀。尽管宋蔼龄试图让其妹妹宋美龄为孔祥熙说情,但蒋介石已决定不再重用他。绝望中的孔祥熙选择了离开中国,前往美国重新开始。 到达美国后,孔祥熙并未因失去国内权力而陷入贫困。相反,他的旧日积蓄使他能够在纽约郊区购置豪华别墅,继续过着奢侈的生活。尽管身处富裕,孔祥熙对于国内政治局势保持关注,但传来的消息无不令他感到失望,昔日同僚的倒台或隐退,让他对重返政坛的希望愈发渺茫。 孔祥熙开始怀念家乡的黄土地和那些日渐模糊的乡土记忆。1947年,他与宋蔼龄一同回到了他离别三十多年的山西太谷老家,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大陆的同行。回乡之旅让孔祥熙对过去有了一种情感的释怀,他在祖坟前祭拜,似乎也为自己在大陆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定居美国之后的孔祥熙,尽管已远离了政坛的纷争,却依旧无法完全放下对故土的思念。即使他的生活中拥有了现代化的便利,如洗衣机、电视机和冰箱,他看到的每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面孔,都在提醒他这不是他真正的归宿。 到了1960年,孔祥熙庆祝了自己的八十大寿,老年的他越发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和归根的渴望。他多次提出希望与宋蔼龄返回大陆,尽管宋蔼龄最初担心安全问题而拒绝,但最终,两人都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中,他们的生活被共同的乡愁笼罩,成为晚年生活的一种煎熬。 在20世纪中叶,随着国际形势的多变和中国内部的政治变迁,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选择了在海外寻求安稳或继续自己的事业。孔祥熙夫妇正是这样一对在政治风波中颠沛流离的夫妻。 1962年,孔祥熙和他的妻子宋蔼龄决定结束在美国的居住,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对美国生活的不适应,让他们坚信中国将是他们安度晚年的最好选择。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之中,两人的归国之路并非如想象中那样顺畅。 他们选择的目的地是台湾。抵达台湾后,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亲自在机场迎接,这让孔祥熙感到一丝意外的温暖。不久,蒋介石安排给孔祥熙一份名为“中央评议委员会评议员”的职位,这一职位虽然名义上显赫,实则缺乏实权,更多是对孔祥熙年事已高的一种象征性尊重。 然而,台湾的生活并不如孔夫妇所愿。台湾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他们难以适应,两人渐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立无援。即使是医疗条件,与他们曾在美国体验的也有很大的差距。有一次,孔祥熙因急性腹泻而急需就医,却对当地医院的设施和环境大失所望,选择了返回家中。 回想起当年那位邻居的告别之言,孔祥熙夫妇深感先见之明的缺失。尽管孔祥熙试图寻找归属感,但无论是美国还是台湾,都不再是他们曾经梦想的家。 三年多后,面对健康的恶化,孔祥熙和宋蔼龄再次做出决定——返回美国。尽管家人和蒋介石政府都反对这一决定,认为这将对政治形象造成影响,但宋蔼龄坚持认为,与其在台湾受苦,不如回美国接受更好的医疗。 1966年,他们坚定地回到了美国,孔祥熙感到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的离开。他们在美国的长岛购置了新的居所,但不久后,孔祥熙健康状况恶化,被紧急送往医院。在医院中,孔祥熙在与死亡搏斗中稍微恢复意识,看着身边白发苍苍的妻子,悲从中来,他们深知孔家的后继无人,祖国的土地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曾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他的生活充满了奢侈和无度,常年沉浸于社交和宴乐之中。尽管他曾尝试从商,但最终没有在商界留下显著的足迹。他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最终导致他没有留下直系后代,使得孔家在他这一代开始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孔祥熙的次子孔令杰,与其兄长大相径庭。他原本是一位外交官,后来转向商业,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1960年,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购买了一块油田,创立了“西方石油开发公司”,迅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他的成功不仅超过了他的哥哥,也使得他成为孔家中最富有的成员。 孔令杰与好莱坞明星黛布拉·佩吉特的婚姻,和他们所生的儿子,成为了媒体的关注点。这位孙子的出生本是一件喜事,但却与孔祥熙对于家族血统的期望相悖,孔祥熙对此感到复杂和无奈。 大女儿孔令仪选择了违背父母的意愿,嫁给了她所爱的人,但她的婚姻生活中未曾有子女。次女孔二小姐则以其独立和强势的性格著称,她的生活选择也同样未能延续孔家的血脉。
1967年8月16日,88岁的孔祥熙奄奄一息。临终前,他看着3岁的孙子,心情复杂
史说畅谈呀
2025-04-16 10:47:47
0
阅读: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