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敏是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中的重要将领,小时候与母亲靠乞讨生活。 崇祯十七年四月的

生而宅命 2025-04-15 22:16:57

刘宗敏是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中的重要将领,小时候与母亲靠乞讨生活。 崇祯十七年四月的山海关,战火纷飞。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与吴三桂军队以及后方埋伏的清军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战事进行到申时初(下午三点过后),大顺军阵脚渐乱。刘宗敏带领精锐奋勇冲杀,却在混战中被一支冷箭射中。大顺军死伤数万,最终溃败。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权将军,自此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若要了解刘宗敏的一生,必须回溯到他那凄惨的童年。刘宗敏出身贫寒,幼年时期,在官兵强制征税时,他的父亲由于无力承担过重的税赋,被逼无奈选择了自缢而亡。这一惨痛经历使年幼的刘宗敏心中埋下了对明朝统治者的深刻仇恨。 父亲去世后,只剩下刘宗敏和母亲相依为命。没有收入来源的母子二人只能沿街乞讨为生。明末时期,饥荒四起,朝政腐败,像刘宗敏母子这样流落街头的百姓比比皆是。每当讨到一点食物,他的母亲总是让儿子先吃。然而命运依然残酷,在一个寒冬,刘母终因饥寒交迫而死去,留下年幼的刘宗敏孤身一人。 失去双亲的刘宗敏被迫投靠叔父家中,但寄人篱下的生活艰辛异常。懂事的刘宗敏很快便离开了叔父家,十二三岁时拜河南陕州的一位铁匠为师,开始学习锻铁技艺。多年的锻打铁器,不仅练就了他一身过硬的手艺,更铸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臂力,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勇猛表现奠定了基础。 崇祯七年(163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路过陕西蓝田时,早已对明朝统治者怀有刻骨仇恨的刘宗敏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起义军队伍。初入军营的刘宗敏并非显赫人物,但他凭借着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不畏死的精神,很快就在李自成军中崭露头角。仅仅三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李自成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军领袖高迎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李自成继任闯王。此时的刘宗敏已经成为闯王麾下得力的大将,被称为"闯将"。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的风格,让他在军中威望极高,除李自成外,几乎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能够号令全军。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明朝派出洪承畴、孙传庭等大将前来围剿农民军。十月,在潼关一战中,李自成军队遭遇重创,妻女失散,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突围,隐伏于商洛山中。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刘宗敏全力协助李自成收拾残部,扩充队伍,锻造兵器,为闯王军队的东山再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农民起义军势头正盛,李自成与刘宗敏率领大军攻破洛阳城,杀死了福王朱常洵。此时的刘宗敏已从当年贫困的铁匠学徒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农民军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展现。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自称"新顺王",并将襄阳改为"襄京"。在这次大规模的官职封赏中,刘宗敏被授予"权将军",这是闯军新军制中等级最高的军事职位。整个闯军核心将领共有二十二人,但能获得"权将军"头衔的只有刘宗敏和田见秀两人,即使李自成的亲属如侄子李过和大舅子高一功,也只能屈居次一级的"制将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在攻破西安之后,李自成正式建立大顺政权,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刘宗敏被封为侯,地位显赫。同年二月,刘宗敏与刘芳亮率军东渡黄河,入山西,出固关,从南面进逼北京。三月十八日,农民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李自成封刘宗敏为汝侯,委以重任,主持对明朝官吏的拷掠索饷工作。 然而权力的膨胀往往伴随着滥用。刘宗敏命人特制了五千副夹棍,用于逼迫明朝官员交出钱财。这些夹棍上装有铁钉和棱角,能轻易夹碎不从者的手足。为了加大震慑力,他还在门口立起两根凌迟专用的柱子。在这次大规模的搜刮中,据说共获得银七千万两,被铸成银饼数万块,后用骡车运往西安。 这次残酷的拷响行动对大顺政权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据说后来有一次,连李自成都忍不住抱怨道:"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帮我做个好皇帝呢?"刘宗敏毫不退让地回答:"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这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已从最初的君臣或兄弟情谊,变质为一种权力的分享与角力。 不久,山海关之战的阴云笼罩。四月五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召集军事会议,准备派刘宗敏出兵山海关对抗吴三桂。出人意料的是,刘宗敏竟然公开顶撞说:"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这番话让李自成无奈,只好亲自率军出征,刘宗敏也不得不随行。 山海关之战的惨败后,大顺军被迫撤离北京。在撤退途中,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害了大将李岩。刘宗敏对此极为愤怒,直言不讳地斥责牛金星:"你这厮没有一箭的功劳,居然敢擅自杀害两名大将,我一定要诛杀你。"这一事件折射出大顺军内部已经矛盾重重,离心离德。

0 阅读:29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