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马鸿逵的四姨太悄悄来到台北蒋家,呈献给蒋一个盒子,蒋打开一看,“快请专家”。 马鸿逵是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以其政治策略和生活方式著称于世。身为“宁夏王”的他,其人生故事充满了权谋与情感的交织。 马鸿逵之所以被称为“狡猾的胖子”,在于他的身材与其狡黠的政治手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称,他的体重达到了200公斤。这样的体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是那些经常需要在复杂政治局势中游走的政治人物。然而,马鸿逵并没有因此减少他的活动量。相反,他的政治活动频繁而富有成效,显示出他在体重与活动之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 马鸿逵的政治生涯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决策和策略。1927年,面对蒋介石的压力,他选择将刘志丹等人安全送往陕北,表面上看是为了避免与国民党结仇,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政治筹码。 长征期间,当蒋介石命令其剿灭红军时,马鸿逵却指示部下,“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赶紧跑”。这种行为实际上看出了他深谋远虑的一面,他深知不可能彻底消灭红军,同时这种策略也让他在蒋介石和红军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自由度。 马鸿逵与冯玉祥将军的紧密关系,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又一重要方面。尽管两人关系密切,但在关键时刻,马鸿逵却选择加入蒋介石的阵营,参与中原大战。这一决定,虽看似背叛,实则是他为了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成为“宁夏王”,而做出的权宜之计。 在私生活方面,马鸿逵同样颇具争议。他有五房姨太太,其中最受宠爱的是四姨太,刘慕侠。刘慕侠不仅是梨园出身,还具备非凡的社交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她与宋美龄的良好关系为马鸿逵带来了不少政治上的便利。此外,刘慕侠还在1931年中原大战后的混乱中,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关键任务——将国宝安全送回。 在中原大战的尘埃落定后,马鸿逵这位国民军第十五路军总指挥官,在山东泰安的治下,决定建立一座纪念碑以纪念牺牲的将士。选址位于泰安城西南隅的嵩里山,正适合安放英灵。 马鸿逵的意图本是简单的纪念,但未料到纪念碑的建设地点,却意外地成为了一次惊人的发现。在挖掘地基的过程中,工人们首先惊奇地发现了五色土,这种颜色鲜明、分布均匀的土壤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代表着古代五行思想中的东方青木、南方赤火、西方白金、北方玄水和中央黄土,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广袤无垠。 这一奇异现象引来了马鸿逵的亲自查看。他的到来恰逢工人们又挖掘出两个异常的盒子,里面藏有两卷玉片,这两件文物上清晰地刻有文字,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玉片居然是唐代玄宗和宋代真宗的封禅玉册,这两位皇帝在历史上都有着在泰山封禅的壮观记录。 尽管马鸿逵对历史文物的价值认识不足,但他还是意识到这两卷玉册的重要性,遂携带它们前往北京,求证于文物专家和资深古董商。专家们的鉴定结果证实了这两卷玉册的真实性及其无价的价值。 然而,关于这两卷玉册的命运,却围绕着无数的传言和猜测。一种说法是马鸿逵出于经济利益,将这两卷玉册高价售给了美国人;另一种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它们被日本人掠夺。尽管流言纷扰,真相仍是一个谜。 1971年,在马鸿逵逝世后不久,他的四姨太刘慕侠突然出现,手持这两卷玉册。原来,马鸿逵并未出售或丢失这些国宝,而是一直秘密保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决定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回归祖国。 经过刘慕侠的努力,这两卷玉册最终得以安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封禅泰山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帝王统治合法性的象征,这两卷玉册的归来,无疑是文化遗产的归属与尊重。
1971年,马鸿逵的四姨太悄悄来到台北蒋家,呈献给蒋一个盒子,蒋打开一看,“快请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15 15:33:48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