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节,贺子珍、李敏和贺敏学一家人在上海聚会的大合影。革命的家庭,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迎来革命的伟大胜利!前辈们,辛苦了!人民深深的铭记! 1950年,贺子珍按照组织的安排,定居在上海,开始了她的晚年生活。她的女儿李敏时常细心照料,而老战友们如彭德怀和陈毅偶尔也会来探望,给她的晚年带来一些慰藉。 贺子珍在苏联期间试图治疗旧伤未果,加上情绪上的劳心焦思,使得她的身体状态逐渐走下坡路。在1954年9月的一天,当贺子珍收听完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闭幕式讲话后,她突然发病,急需送往华东医院接受治疗。华东医院几乎成了她的常去之地,医护人员都对她的状况颇为了解。 贺子珍和毛主席曾是亲密无间的伴侣,尽管后来两人的生活路径有所分离,但贺子珍的心中始终保留着对毛主席的关切和思念。在得知自己的母亲温吐秀和妹妹贺怡曾受到毛主席的照顾后,她倍感温暖,这促使她在多年后重拾笔端,给毛主席写下了珍贵的信件,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 毛主席对于贺子珍的信件未有直接回复,而是通过李敏,即贺子珍的女儿,以简短的电报回应,表达了对家庭的关怀和对李敏学业的期望。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反映出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尽管如此,这些信件依旧是两人情感联系的一种维持。 1959年,贺子珍和毛主席在江西庐山的偶然相遇,打破了多年的沟通隔阂,让两人有机会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彼此的近况。这次见面不仅是对过去情感的一种缅怀。 毛主席深深叹息:“当初你为什么一定要走?我还特意联系了谢觉哉,希望他能劝你回头,可你就是坚决。”毛主席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遗憾。 回忆起当年的决定,贺子珍心中充满悔恨:“都是我不好,那时太不懂事了。”说到这里,她忍不住泪水又开始滑落。房间里弥漫着一片沉默,空气几乎凝固。稍后,两人转而聊到了贺子珍女儿李敏的婚事,试图将话题轻松化,让这难得的相聚不至于太过沉重。那晚,他们谈话达一个多小时,最后毛主席告别时说:“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 当晚,贺子珍由水静陪伴在外等待,毛主席还特别叮嘱水静:“她很激动,你要注意她的情绪,明天你就送她下山。”贺子珍满心期待着第二天能再次见到毛主席,她在自己的房间里静静等待。然而,最后接到的消息是毛主席因事已经下山。贺子珍随后也由水静和朱旦华陪同离开。 这次庐山的会见,原本贺子珍以为只是一个开始,未曾想到却成了永别。随后的几十年,她与毛主席未曾再相见。晚年的贺子珍孤独地生活在上海,常年身体不佳,生活颇感凄凉。 1972年,听闻陈毅将军逝世的消息,她感到悲痛欲绝,原本的疾病也随之复发。她的女儿李敏前来探望,讲述北京的种种,听得贺子珍更感身体孱弱。 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更是对她打击极大。她呆呆地坐在电视旁,看着天安门前人民群众的悼念场面,听着悲伤的哀乐,悲痛欲绝。这一年的冬天,贺子珍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华东医院。医院为她成立了专门的医疗组,她在南楼的套房中接受治疗,尽管环境尚可,但她的健康状况一直未见好转。 1978年,老战友何长工探访她,回忆当年的战斗岁月,提起她在红军中的英勇表现。何长工的话语让贺子珍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尽管说话已不清晰,但她的眼神充满了感激和回忆。 到了1984年,贺子珍的状况急转直下。4月份,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连续高烧不退,其他并发症接踵而至。家人和医生们焦急万分,她的女儿和女婿孔令华急忙赶往上海。面对母亲病床前的情景,李敏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深情地与母亲交谈,尽管贺子珍已无力回应,但她的眼神和轻微的微笑,表达了她对女儿的爱与不舍。 4月19日下午,贺子珍的心脏跳动愈来愈微弱,最终停止,她在75岁高龄结束了自己饱经风霜的一生。 小平同志指示:“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她的骨灰被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是为中央领导人和重要人士预留的安息之地。 贺子珍的告别仪式于4月25日举行,她的遗体被国家和亲友送到火化场,并在高度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中进行。
1970年春节,贺子珍、李敏和贺敏学一家人在上海聚会的大合影。革命的家庭,坚守信
爱吃凉拌菜
2025-04-15 13:51:35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