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大学生,因资历浅备受争议,主动降级被婉拒 1924年,罗荣桓踏入了青岛大学的校园,这所学府后来在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罗荣桓的思想进步,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还因其领导能力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理事,成为了校园中进步力量的核心人物。 青岛这个城市以其红瓦绿树、蓝天白云的迷人景色而著称。但在那个时代,尽管自然风光让人如痴如醉,社会政治的氛围却极为沉重。那时的中国正饱受屈辱,尤其是青岛,这座城市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欺凌。这样的国情和民族命运在罗荣桓年轻的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5年,当青岛的纱厂中国工人因日本资本家和军阀政权的勾结而发起罢工时,事件升级为了血腥镇压,这场被称为“青岛惨案”的事件激起了全城的义愤。罗荣桓和他的同学们响应工人的呼声,集体罢课,他们成立了宣传队和话剧团,全力支援工人斗争。 罗荣桓白天领导讲演队,在青岛的大街小巷中演讲,向民众传播惨案的真相。到了晚上,他还需要与剧队成员一起讨论如何通过表演进一步动员群众。在支持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面对一次次挫折,罗荣桓不气馁,甚至还曾代表青岛学生赴南京、上海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这一系列的斗争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 1926年秋天,罗荣桓完成了在青岛大学的预科学习,回到家乡后,他组织农民协会,与地方的土豪劣绅斗争。到了1927年4月,他进入了武昌中山大学深造。在大革命失败的关键时刻,罗荣桓选择在同年夏天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荣桓在入党后不久被派往鄂南开展农运,很快展现了他的领导才能,领导农军参加了秋收起义。起义期间,毛泽东在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重组,缩编为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 到了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罗荣桓作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被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委员。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极高:“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此评价预示着罗荣桓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日益上升。 在随后的岁月中,罗荣桓历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并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1937年秋,他作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奉命前往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那里,罗荣桓的战略布局和领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毛泽东在1962年评价其在山东的工作:“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 1945年夏天,鉴于罗荣桓身患重病,中央本意派人接替他的职务。然而,随着日本投降形势的突变,罗荣桓不顾疾病,率领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强行进军东北,领导了解放东北的战役,以及后续进军关内解放平津的重要作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被任命为最高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春,他又成为新中国首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3年,罗荣桓提议创办政治学院,不久之后还兼任了院长,继续为国家的政治教育和军队的思想建设贡献力量。 罗荣桓元帅的生命在1963年画上了句号,他在北京因长期疾病而病逝,享年61岁。罗荣桓的逝世给他的亲密战友毛泽东带来了深深的悲痛,毛泽东几天几夜难以入睡,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一次深夜,他用颤抖的手为罗荣桓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罗荣桓英勇事迹的缅怀,也透露出对这位老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困难时刻指引的迷茫。 罗荣桓的一生是革命岁月中的一段传奇。这种精神在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的继承者)的师生中也得到了传承。无论是东北沦陷时,山大学子冲出校园示威抗议,还是青岛危急之时,全校师生西迁万县,他们都体现了与时代共进退的决心和勇气。
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大学生,因资历浅备受争议,主动降级被婉拒 1924年,罗荣桓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15 11:18:4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