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周令飞因为被叫做“鲁迅孙子”这一称呼而烦恼的时候,农民章贵,却因为被称作“闰土孙子”而感激不尽,这是怎么回事呢? 1953年,正在地里干活的章贵突然被通知到才建成的鲁迅纪念馆去上班,他愣了半天才老实说道:“我不识字呀!”可领导却笑着说:“识字的人很多,可你只有一个。”领导之所以这样说,皆因他是“闰土”的孙子。 鲁迅写过不少鲜活的人物,比如擅长精神胜利法的阿Q,还比如迂腐固执的孔乙己……在这些人物里,“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少年闰土则是鲁迅童年最为珍贵的一抹亮色。 鲁迅12岁时第一次见闰土,当时因为鲁迅的曾祖母病逝,家里举行大祭忙不过来,因此长工章福庆在征得鲁迅父亲的同意后,把比鲁迅大2岁的儿子闰土(章运水)带来帮忙看管祭品。 作为周家的长工,章福庆是很疼爱儿子的,因此在做工的时候,总会提到儿子的淘气聪明,这就勾起了鲁迅的好奇心,所以他一直盼着能早点见到闰土。 果然,闰土的到来给了鲁迅不一样的视野,让鲁迅知道了许多新鲜事,比如海边有五色的贝壳,猹会偷吃种在沙地里的西瓜,而刺猹的闰土便成了鲁迅心中的少年英雄。 所以在正月结束,鲁迅和章运水不得不分别时,鲁迅急得大哭,而闰土也躲在厨房抹眼泪。 鲁迅和闰土的友谊在此后还有延续,比如闰土回到乡下后,曾让人给鲁迅带来一包贝壳和几支鸟羽,而鲁迅也有回礼。 闰土为了拉近和鲁迅的距离,一度央求父亲送他去读书,但由于家境并不宽裕没能得到同意,再加上不久后父亲病逝,于是年轻的闰土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1900年,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的鲁迅回家乡后,闰土还来找他逛过绍兴城。 那时的闰土已经是非常能干的农民,他会很多技能,比如挑土、摇船和种田等,然而勤劳并没能让闰土致富,反而过得一年不如一年。 1919年,鲁迅和闰土最后一次见面。 此时鲁迅不仅在教育部里做官,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回绍兴准备将家中的老宅变卖,再到北京买房,想到笨重的家具等既搬运不便,又卖不起价,于是经母亲同意后,便托人带信给章运水,让他来挑拣一些用得上的物件。 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闰土,鲁迅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他童年的模样,然而久别重逢的情景却不复美好。 此时的闰土弓腰驼背,麻木沉默,虽才40多岁,却已显出老病的样子来,他恭敬而规矩地对鲁迅行礼并称之为“老爷”,这时鲁迅和闰土都明白,阶级如鸿沟一般将他们硬生生地分开了。 此时闰土的生活非常艰难,他生养了5个孩子,一家人的生计全落在他身上,所以只能拼命干活,但苛捐杂税和天灾人祸等压得他无法喘气。 1934年,一场旱灾导致闰土颗粒无收,但苛捐杂税并不因此而减免,无奈之下他只能贱卖那6亩沙地,最终靠举债才勉强维持生活。 不久后,章运水背生恶疮,由于无钱医治于1936年病逝。也就在同一年,鲁迅也因病去世。鲁迅由于是新文化的引领者,又是影响巨大的文豪,因此他去世的动静很大,而章运水这样普通的农民就算去世,也只落得几声亲人的哀哭。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独子周海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后来更是被调入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从小就被人称为“鲁迅孙子”,作为名人之后,他很为这个名称而烦恼,由于不想活在鲁迅的光影背后,他先是跑到日本留学,又“大逆不道”地跑去台湾结婚,为的就是能做他自己。 闰土的后代则延续了农民的艰辛和挫折,他的长子章启生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这个儿子也能撑船、种田和挑土,却为着养活家人累死累活,在日夜的操劳中丧失灵性,在麻木沉默中老病而死。 谁也没想到,到了章贵这一辈,却因鲁迅改变了命运。 章贵由于父亲早逝,因此自幼便和哥哥被寄养在亲戚家,而母亲为了养活他们在上海当保姆。 13岁时,章贵和哥哥到上海投奔母亲,哥哥到纺织厂当了工人,而他则靠打零工过活。 生活的变化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 家乡土改,章贵一家也能分田分房,由于哥哥在上海有稳定的工作,于是章贵结束了打零工的生涯,回到家乡当了农民。 然而他哪里会想到,作为“闰土”的孙子,竟然被安排到鲁迅纪念馆工作,且是正式工。 为了弥补自己没文化的缺点,他一边工作一边到夜校学习文化,同时还大量背诵鲁迅的作品和研究鲁迅的生平等。 1959年,章贵在鲁迅纪念馆和周海婴相见并成为忘年交,两人不光经常通信,周海婴曾4次携妻到章贵家做客,对章贵颇为关心照顾。 章贵见周海婴无须像爷爷成年后见鲁迅时那般拘谨畏缩,尽管鲁迅并未因章运水是农民就轻视他,但闰土却自动把自己与鲁迅隔离成了两个阶级,并且永远不可能平起平坐,但新中国解放后,章贵和周海婴在延续了父辈的友谊的同时,还能平起平坐。可以说,这也是新中国对人的尊重和解放吧。
就在周令飞因为被叫做“鲁迅孙子”这一称呼而烦恼的时候,农民章贵,却因为被称作“闰
百年战争录
2025-04-15 10:44:25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