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的机会,回乡务农。那么他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他最终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怎样?结局如何呢? 1961年,高中毕业的董加耕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消息一出,大家无不羡慕,可他却在升学志愿书上填上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这个操作顿时把大家看傻了。 当时能拥有高中学历就已经是知识分子了,能读大学那更是凤毛麟角,而能获得保送北大的机会那简直是千载难逢,董加耕能获得这个机会,也是因为他的条件都达到了要求。 贫农出身的董加耕不仅品学兼优,还是盐城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和团支部书记,所以在学校老师们的推荐下,他才得到了保送北大的机会。 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去当农民,这着实可惜,可无论家人和老师怎么劝,董加耕都不为所动,县委见他主意已定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董加耕回到葛武公社后,社员们更是当着他的面嘲笑和奚落他。 确实,当时的农村条件异常艰苦,又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连不饿肚子都成了奢望,所以有点本事的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董加耕竟然放着光明的前途不要,回来务农,这行为还真没人能理解,连他的女朋友气得都和他分了手。 公社书记出于对董加耕的爱护,想方设法把他调到邮电所去工作,可是他却表示开弓没有回头箭。 那么,董加耕为何坚持要回农村呢? 董加耕的父母都是农民,然而却因吃不上饭浑身无力,全身浮肿。 吃不上饭在当时的农村较为普遍,不幸的是董加耕的父亲由于太过饥饿,喝了生芽的茨菰汤中毒身亡,死前痛苦不已竟将碗咬缺了一块,那悲惨的场景从此就焊在了董加耕的记忆中。 在董加耕看来,比起个人的光明未来,解决农村的饥荒问题才是当务之急,他要将所学的知识用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 董加耕通过改良土壤,对原本只种水稻的农田改良成了稻麦轮种的田地,不仅提高了田地的使用率,还让庄稼产值大大提高,解决了社员的温饱问题。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其他公社纷纷前来取经问宝,而董加耕作为农业顾问也常常被请到其他公社去分享经验,这时候大家看他的眼神满满都是敬佩。 1963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央的推动下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决策之一,然而经过统计发现高中毕业生愿意下乡务农的只占到了6%。 这也能理解,毕竟高中学历在当时就是高学历了,所以大部人在见识了农村的落后与艰苦后,纷纷闹着要回城,于是做出成绩来的董加耕就被团中央树立为知青典型,大力宣传。 一时《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都用大篇幅报道了董加耕的事迹,毛主席和周总理更是多次在大会上称董加耕是勇于革命的先锋,是知青学习的楷模。 这样一来,董加耕很快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青典型,其风头甚至超过了邢燕子。 不得不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时全国知青都把他当作了英雄,大家喊着扎根农村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到最艰苦的农村去搞生产建设。 仅是江苏那年就有72名高中应届毕业生放弃升学考试,要求插队到农村去务农,而他们也因此被媒体称为“72贤人”,一时名声在外。 1964年是董加耕的高光时刻。 那一年,他作为盐城第一个人大代表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还作为重要宾客参加了毛主席的寿宴,毛主席在宴会上将自己的饭拨给了他,关心地对他说,他还要回去建设农村,要多吃点饭。 1976年,一代伟人毛主席逝世,董加耕被选入毛主席治丧委员会,为毛主席守灵7天7夜。 十年浩劫结束后,董加耕被隔离审查了14个月,直到1977年,被隔离审查的董加耕才被释放,重又回到葛武公社当农民。 1996年,董加耕作为全国老劳模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在那里他见到了老熟人邢燕子和侯隽等当年的知青典型,一时大家唏嘘不已,纷纷感慨人民还记得他们。 其实董加耕回葛武公社当农民后,还有一番作为。 在改革开放后,董加耕被任命为分管乡镇工业的副乡长,后来又被调任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为了抓工业,他天天骑着自行车下基层,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他分管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年有增长,到1994年更是突破百亿,成为了全国百强乡镇企业县之一。 2000年,董加耕从盐城政协退休。 当有人问董加耕有没有后悔放弃读北大的时候,董加耕毫不迟疑地表示,假如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选择回农村,因为当时的农村确实太穷了,假如像他这样的知识青年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改变农村的贫穷和落后,那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呢? 至于人生的曲折经历,董加耕只是一笑了之,随后写下了“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他说这就是他的人生总结。
1961年,董加耕放弃保送北大的机会,回乡务农。那么他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他最终
百年战争录
2025-04-15 10:38:56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