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谈到核防御时曾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核弹是对付敌人的‘矛’

瑛悦说事儿 2025-04-14 21:05:12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谈到核防御时曾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核弹是对付敌人的‘矛’,那么我们的防护工程就是一面坚不可摧的‘盾’。” 这种底气不是凭空而来的。就像俄罗斯士兵靠战功晋升一样,中国的核防御能力是经过实战化检验的。 先说说中国的 “盾”。钱七虎院士主持设计的深地下防护工程,就像给战略武器装了个 “金钟罩”。这些深埋地下数百米的工事,能抵御百万吨级氢弹的空中爆炸冲击,还能扛住 8 级地震。 比如重庆涪陵的 816 地下核工程,洞体最厚处覆盖层达 200 米,当年设计时就考虑了抗钻地弹打击能力。即便美国最先进的 GBU-57 钻地弹能穿透 60 米混凝土,也奈何不了这些用特殊复合材料建造的 “地下长城”。 再看 “矛” 的锋利程度。中国的东风 - 41 洲际导弹采用了多弹头分导技术,一枚导弹能携带 10 个独立制导的核弹头,每个弹头都能机动变轨。 这就像孙悟空的分身术,让美国的反导系统顾此失彼。2023 年公开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中,中国用红旗 - 19 和红旗 - 26 拦截弹,在 300 公里高空成功拦截来袭弹头,拦截成功率达到 100%。相比之下,美国的萨德系统在实战中拦截中程导弹的成功率只有 60% 左右。 中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远超外界想象。094 型核潜艇携带的巨浪 - 2 导弹,能在大洋深处隐蔽待机,随时发起二次核反击。这些核潜艇采用了减震浮筏和消声瓦技术,噪音水平比第一代核潜艇降低了 30 分贝,相当于把 “水下幽灵” 的隐身能力提升了一个量级。 钱七虎院士特别强调,中国的核反击是 “后发制人”。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先发制人发动核打击,中国仍有能力让对手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比如东风 - 5B 液体洲际导弹,射程超过 1.3 万公里,能携带 500 万吨当量的氢弹,一枚就能抹平纽约这样的超级城市。而东风 - 41 采用公路机动发射,18 轮特种卡车能在山区公路灵活转移,让敌方卫星侦察系统难以锁定。 当然,核战争没有赢家。中国始终坚持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政策,这与俄罗斯用战功激励士兵不同,中国的核威慑是为了止战而非参战。但如果有人误判形势,钱七虎院士的话就是最好的回答:“我们的战略武器是万无一失的,既不会像某些国家导弹刚发射就爆炸,也不会出现误击本土的低级错误。” 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核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态度,更来自于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防御体系。 最后用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核战争比作拳击比赛,美国可能有更多的 “拳套”,但中国不仅有坚硬的 “护甲”,还练出了 “金钟罩铁布衫”。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把拳头收在腰间,除非对手先动手,否则绝不会主动挥出致命一击。这种 “止戈为武” 的智慧,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之道。

0 阅读:80
瑛悦说事儿

瑛悦说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