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85年,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美

牧童的娱论 2025-04-10 16:12:32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85年,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美国感觉到“威胁”,一纸禁令宣判了东芝的“死刑”。25年后,任正非收到来自日本稻盛和夫的警告:“若是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了,那你们该如何自处?”   1985年,日本凭借技术积淀和产业政策的精准推进,一跃成为“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芯片产量甚至超越了长期称霸全球的美国。   这一成就不仅令日本国内振奋,也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觉。   在美国政界和产业界看来,日本的快速崛起已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在战略层面构成了对美国科技霸权的实质性挑战。   东芝,作为当时日本芯片产业的代表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风头一时无两。   但没过多久,美国就通过一纸禁令将其打入深渊。   理由是东芝旗下子公司涉嫌向苏联出售高端加工设备,这是美国完全不能接受的。   1987年,美国国会迅速制定了新的政策,禁止东芝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并大规模抵制东芝产品。   表面上,这是出于冷战背景下的对苏制裁,实则是一场赤裸裸的经济打压。   东芝从巅峰滑入谷底,直至今日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这是一个“技术依赖”的警示案例: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命脉握在他人手中,便可能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东芝之殇,敲响了全球产业链依赖的第一声警钟。   多年后,类似的一幕似曾相识——只是主角变成了中国的华为。   2010年左右,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快速崛起,5G技术领先全球,不再依赖欧美品牌,逐渐成为国际通信市场的中坚力量。   美国再次感受到“威胁”,并于2019年开始对华为发起系统性的制裁。   禁令范围从软到硬,从谷歌的安卓系统、到高通的芯片供应、再到EDA设计工具与光刻机设备,几乎是全产业链断供。   这种“精准打击”,让华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死挑战。   但早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任正非曾收到过一次意味深长的提醒。   那是25年前,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在一次与任正非的私人交流中,语重心长地提出一个设问:“若是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了,那你们该如何自处?”   当时的华为尚未进入全球视野,正处于国内通信设备市场的开拓阶段。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杞人忧天,但任正非却铭记在心。   正是这番话,使他在企业内部多次强调技术自主的重要性,并推动华为在多个技术环节布局自研。   例如,自主研发的“鲲鹏”服务器芯片、海思的“麒麟”手机芯片、鸿蒙操作系统、以及基于欧拉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都是在稻盛和夫那句提问后的十余年中陆续孕育和诞生的。   当然,自主研发并不意味着立即见效,尤其是芯片制造这一高度依赖全球协同的产业链,中国目前仍面临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受限。   但从“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角度出发,华为已迈出了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步。   任正非曾在内部讲话中说:“他们打压我们,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做对了什么。”   这与东芝当年的命运如出一辙。当你挑战了旧有的秩序,就要做好被秩序反噬的准备。   从1985年的东芝到2020年的华为,从日本芯片产业的折戟到中国科技企业的困境,我们看到的是技术自主的重要性,更是“卡脖子”风险下的发展路径选择。   中国近年来提出的“新基建”“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正是基于中美科技脱钩风险的系统回应。   从国产CPU、操作系统到芯片制造设备,国家在资本、政策和人才层面给予支持,意在构建完整的自主科技生态。   任正非之所以与众不同,不仅在于他的战略判断,更在于他对“最坏局面”的时刻准备,而这正是过去许多企业忽视的部分。   与其在和平时期安于现状,不如提前布局、苦练内功。   技术突破不仅是企业的事,更需要国家、教育、舆论等多方合力营造崇尚科研、鼓励创新的社会土壤,唯有如此,技术“突围”才不是一场孤军奋战。   信息来源:海峡导报  

0 阅读:63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