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选择不死(四)#资治通鉴#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以古鉴今#原创作品 谭

碧泉映月 2025-04-08 10:35:28

她可以选择不死(四)#资治通鉴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 #以古鉴今#原创作品 谭嗣同不仅是为变法献身的勇士,他也是近代中国了不起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牺牲时年仅33岁,可谓风华正茂。因此,后世有许多人对他为变法舍生这件事扼腕叹息,认为他如果和梁启超一样,先流亡海外,以后找机会再进行革命,或专心研究学术,可能会为国家民族做出更多贡献——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实用主义观点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是多数人在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普遍采取的一种选择。 1936年三月,刘少奇主持中共北方局工作,得知国民党草岚子监狱关押着一批党的干部。这批干部主要是三十年代初期被捕的。如果能将他们营救出来,可以加强华北地区的干部力量。关键是营救他们也不用大费周折,只要他们"履行出狱手续"——在敌人的《反共启事》上按手印——就可获释。于是,刘少奇征得中央同意后,安排人向监狱里的同志发出指示:“你们可以履行‘出狱手续’,争取早日出来。”有几十名共产党员,分作九批履行了“监狱规定的手续”后陆续出狱。虽然他们按过手印的《反共启事》在《华北日报》等多家报纸上进行了刊载,但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风尘中。而这些出狱的干部在山西、河北、天津等地重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开始新的工作,从而大大加强了北方党的力量。 但是,同样是被要求在报纸上发表《声明》,革命烈士杨开慧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落入国民党之手,当时的湖南蒋军头子何键提出一个条件:只要杨开慧公开发表声明,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恢复自由。可惜,杨开慧面对何键的威逼利诱,只说了一句:“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于是,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湖南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抛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永别远方魂牵梦绕的爱人,放弃只需一纸《声明》就可获得的自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一个弱女子——展现出如此钢铁般的意志! 这样的信念是纯粹的,不含半点功利;这样的信念是坚定的,不因任何牵挂而屈服;这样的信念是骄傲的,在她面前一切投机分子将无地自容。多年以后,毛主席在《蝶恋花》中写到:“我失骄杨君失柳”,章士钊看到后,曾提出疑问:“为何是骄杨,而不是娇杨?”毛主席答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这就是有信念的人的骄傲! 对于生与死的选择永远是一个大课题,讨论上千年也难以辩出一个标准答案。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伽利略同样坚持“日心说”,却迫于教会的淫威,违心地在《悔过书》上签了名,屈辱地活了下来。多数中国人认可孟夫子的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但是,如果二者可以得兼,只是取“生”有损于“义”,是否值得“舍生”,孟夫子没讲。还需要朋友们自己给出答案。

0 阅读:0
碧泉映月

碧泉映月

碧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