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美丽的建筑—“清漪园”昙花阁的消亡

霸名评过去 2025-04-03 16:17:43
我觉得,清漪园最可惜的建筑是昙花阁。 ​这曾经是一座别具匠心的佛教建筑,重檐,外形与它的名称“昙花”颇为相似。 昙花,花期极其短暂,“昙花一现”,寓意世上事物都是转瞬即逝,内涵富有禅意和佛教思想。 ​乾隆曾在《昙花阁》一诗中写道:“佛阁名称优钵昙,清供暮霭与朝岚。” 昙花阁的昙花要从空中看。 昙花阁平面呈六角形,建造者用它来象征昙花盛开时的六朵花瓣。这里的象征,是高度意象化的表达。 昙花阁平面六角星形,是正六边形的一种变体,其目的是为获得一种新奇的建筑平面形式,以丰富园林建筑造型,类似的处理还有画中游澄辉阁的平面。 另外,昙花阁折柱花板式的外檐也是为避免与园内其他点景楼阁外檐的雷同。 从室内陈设来看,昙花阁是一处佛教建筑。从平面构图上看,其周边环绕六座牌楼,牌楼之间番草纹宇墙相连,转折处设有上置佛堂、嘛尼杆的八方须弥座六座。 那时的昙花阁是很新奇的建筑造型,阁周围还环绕着设在须弥座上的佛堂、 经幡,这种环形中心集中式的构图也再现了佛教曼荼罗图式。 昙花阁重檐三滴水,二层可登临,有回廊,适宜远眺,向南俯瞰昆明湖中十七孔桥、南湖岛,向东圆明园、畅春园诸景尽收眼底,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景观关系。 如今,站在景福阁屋顶还能领略到当年的借景关系。 昙花的题名除其宗教意义外,登高远眺的美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呼应了昙花的优美。 ​昙花阁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 ​到了1886年,清廷复建“清漪园”为“颐和园”时,本来昙花阁也属于复建建筑计划名录之一,样式房总管雷廷昌已经设计好了建筑图样。由于经费紧张,昙花阁设计图由重檐改为单檐,又将原来的攒尖顶改为平顶,但几经周折,复建昙花阁的建筑设想还是未能实现。 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完成对昙花阁遗址的勘测后,由雷延昌负责重修设计,留下了两个未实施方案。 方案一:延续了原来的星形平面,阁由三层改为一层,周边的宇墙、栅栏门、须弥座等延续了现状勘测时的格局和样式。 方案二:较方案一更为简化,周边仅保留了宇墙,栅栏门、须弥座均消失。对比清漪园时期的昙花阁,可以看出,颐和园重修时计划延续原有新奇的建筑造型,但囿于经济实力,不得不一再简化,最终完全放弃星形平面,改建一座单层三卷歇山的景福阁。 后来,原址复建的建筑样式与“昙花”大相径庭,就是现在的景福阁,其意蕴和内涵也世俗化了。

0 阅读:1
霸名评过去

霸名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