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7时59分,江城交通建设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吉林市“十四五”规划重点交通工程红旗大桥正式通车。数百名建设者、市民代表共同见证这座特大桥通车,现场掌声与欢呼声交织,七彩礼花飞舞长空,车笛响彻松花江两岸。
红旗大桥通车仪式现场。
红旗大桥全长2030米,其中主线桥梁总长1600米,成为继江城大桥、白山大桥之后,又一条服务南部新城、衔接中心城区的交通大动脉。大桥通车后,将发挥“拉长城市骨架、促进区域协同”的重要作用,成为市民出行的“通勤线”、产业协同的“动脉线”、现代都市的“风景线”、城市拓展的“延伸线”。
俯瞰红旗大桥。
“要建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守好安全红线与生态底线 。”建设期间,市领导多次深入施工现场,调研项目建设进度,了解关键施工细节,检查项目安全管理落实情况。2022年8月,大桥项目启动施工,吉林市政建设集团红旗大桥项目部以“闭环管理+平行作业”模式,快速完成便桥与施工便道搭建,大幅压缩筹备周期,为项目快速推进抢下关键时间;2023年汛期,面对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团队动态调整施工方案,保障工程稳步推进态势,为后续钢箱梁施工筑牢基础;2024年12月,近4000吨钢箱梁依托27台智能千斤顶实现“毫米级”顶推,误差小于3毫米,刷新国内桥梁建设纪录;2025年,国内首例“蝶形吊杆拱肋侧向转体”工艺在此成功实施,标志着该创新工法首次应用于国内桥梁建设领域,形成可推广的“江城经验”。
红旗大桥成为松花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技术突破贯穿红旗大桥建设全程。设计上采用全国独有的中承式“双碟翼”钢拱造型,主孔采用2×100米蝶形中承式钢拱桥结构,以大跨度设计精准适配松花江四季通航需求,保障航道通行能力与桥梁功能高效协同。针对我市冬季寒冷、冰雪多的气候特点,桥面创新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其强度、承重能力均超过普通混凝土2倍多,且凭借优异的耐寒防渗性能,可有效抵御低温冻融、冰雪侵蚀对桥面的损害,大幅提升桥梁冬季通行安全性与使用寿命,这也是我市大型桥梁建设首次应用该材料。此外,江心桩基施工采用封闭式水泥平台循环系统,通过泥浆回用、钻渣集中处理,为保护松花江水域环境提供切实保障。
俯瞰红旗大桥。
红旗大桥通车,是完善城市路网的关键一步,更是以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依托这一关键交通枢纽落成,全市将放大交通带动效应,加快南部新城与中心城区产业互补、功能融合,实现“一桥通,全域活”。
通车的红旗大桥为车辆出行带来便利。
彩蝶栖江渚,长虹接两岸。作为松花江城区段又一座跨江大桥,红旗大桥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市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基地”提供新支撑、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