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金芒果国际教育|开学像换季,谁都会“有点不适”:给家长和孩子的返校指南

九月,天气还未彻底转凉,暑假却已悄悄落幕。开学,就像突然从盛夏闯入初秋,身体和心情都需要一点时间“换挡”。当“假期模式”

九月,天气还未彻底转凉,暑假却已悄悄落幕。

开学,就像突然从盛夏闯入初秋,身体和心情都需要一点时间“换挡”。当“假期模式”切换到“校园模式”,不少孩子(甚至家长)都会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抗拒,甚至肚子疼、睡不着……

别急着给孩子贴上“懒”、“矫情”的标签——这很可能是“开学焦虑”悄悄来访了。

1 什么是“开学焦虑”

开学焦虑,就是在“假期→校园”的切换期,因为节奏、环境、角色的突然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常见表现包括:

●不安、担忧、心跳加速

●肚子疼、睡不着、起床困难

●对学校“特别不想去”,甚至出现回避行为

它既可能是一时的不适,也可能与孩子已有的焦虑类型(如分离焦虑、社交焦虑、考试焦虑)叠加放大。

开学焦虑不是疾病,但也绝不是“矫情”。它更像是一个信号灯,提醒我们:孩子正在经历变化,他需要支持。穷养富养都没道理,愿做爸的当妈的能给孩子自主性的支持!

2 开学焦虑的“表情包”:孩子是如何表达焦虑的

孩子的焦虑并不总是挂在嘴边。它有时藏在身体里,有时写在行为中。

1、情绪与认知方面

●持续担心:“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同学会不会笑我?”

●害怕学不懂、跟不上,恐惧默写、考试等高压力情境

●情绪波动大,易烦躁、低落,或对学校话题回避、转移

2、身体信号(孩子常说:“我是真的不舒服”)

●早晨起床时肚子疼、恶心、头痛、胸闷

●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做噩梦

(注:这类症状通常在周一更明显,周末缓解)

3、行为变化

●拖延出门、在校想回家、频繁上厕所、躲到校园角落

●写作业“耗时但不产出”,注意力涣散

●社交上要么粘人、沉默,要么易激惹、发脾气

4、不同年龄段的差异

●小学低年级:分离焦虑常见,校门口常上演“拉锯战”

●小学高年级/初中:考试压力、同伴矛盾比较突出,害怕抽背、默写

●高中阶段:学业与未来不确定性交织,睡眠问题、厌学情绪更常见

红黄绿信号灯自检

红:明显影响吃、睡、学;

黄:偶尔不适,但可自我调整;

绿:轻微紧张,能自我恢复。

红灯就需要更积极的介入。

3 为什么会有开学焦虑

焦虑常常由“不确定+不掌控”引发——而开学,正是一个充满变量切换的时期。

1、节奏与角色的突变

●假期的“慢生活”→校园的“快节奏”,孩子的生物钟和行为习惯一时难以调整。

●“我是小孩”→ “我是学生”,角色期待骤然变化。

2、认知与人格因素

●完美主义、高标准的孩子更容易放大对失败的恐惧;

●社交敏感的孩子对集体生活感到紧张;

●低龄孩子则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的过度保护、替代性焦虑、高期望与比较式沟通,都会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压力。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矛盾:既想独立,又渴望支持。

4、学校与同伴压力

●课程变难、评价变多、班级氛围紧张、担心被排斥……

●分班、转学、升学更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重新考验。

●高中阶段:学业与未来不确定性交织,睡眠问题、厌学情绪更常见

5、身体与生活方式

●睡眠不足、屏幕使用过度、运动缺乏、晨间光照不足,都会影响情绪稳定性。

●青春期激素波动也会让情绪更容易“起伏不定”。

4 如何应对开学焦虑

原则:先安顿情绪,再建立节奏,逐步面对挑战。

1、给孩子的小方法

●带一个“安全小物”:喜欢的吧唧、小挂件、玩偶……摸一摸,就像有了随身陪伴。

●仪式感预热:新文具、整理书包,让开学多一点期待。

●专属歌单:上下学路上听,音乐是最好的情绪容器。

●结伴上学:和小伙伴一起走,聊天能分散紧张。

●写写画画本:随时把情绪“放”出来。

●允许自己慢慢来:“做不好也没关系”,你已经在努力了。

2、给家长的支持指南

●共情比鼓励更重要

孩子说“我怕”,不必急着说“要勇敢”。

一句“我知道你紧张,我会陪着你”更治愈。

●帮孩子把情绪“翻译”出来

“我猜你是担心跟不上,所以不想说话,是吗?”

这样的“代言”能帮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感受。

●允许带安全物

一个小挂件、一个玩偶……那是孩子的“朋友”,也是ta的安慰。

●示范“脆弱也没关系”

分享你自己也会紧张的时刻:“妈妈以前上台前也会深呼吸。”

●肯定进步,不比较

适应变化本身就不容易,每一个小步骤都值得鼓励。

●必要时“阶梯式上学”

如果孩子反应强烈,可与学校协商先上半天、再全天,逐步适应。

重要提示

大部分孩子的开学焦虑会在2-4周内自然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持续超过两周的迹象,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 坚决拒绝上学,哭闹不止;

● 持续的躯体不适(如呕吐、胃痛、头痛);

● 严重睡眠问题(失眠、噩梦);

● 情绪持续低落,对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

● 极端的易怒或攻击行为。

和孩子感冒要看医生一样,心理上的“不适”也同样值得重视。

焦虑提醒着我们:

我需要支持、需要安全感、需要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在这个开学季,愿每个孩子都知道:

“我不是一个人,爸爸妈妈在,我喜欢的角色在,朋友也在。”

愿我们都能温柔度过这个换季期,

带着一点紧张,也与更多期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