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偷”发现了另一条“蹊径” 今天全球人最大的注意力不言而喻。我昨天说到了这个话题,结果评论区被限流,很多朋友的跟帖我看不到,也不能回帖,真是对不起大家。那就不说这话题吧。 说说文章抄袭者现在的抄袭路径。 抄袭网络上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发现,就太low了,现在抄袭者发现了另一条蹊径,那就是抄三四十年前报刊上的文章。 三四十年前,人们发表诗文的唯一途径是向报刊投稿,平心而论,那时候报刊上刊登的文字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写的人多,而报刊的版面有限,编辑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而三四十年前在报刊上发文章的作者,现在要么已经过世,要么已到老年,没有精力大量阅读,过去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可能连自己也记不得详细的内容了,这就给“文偷”们大量的机会。 只要有点小聪明,对偷来的文章稍微做点修改,“文偷”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去发表了,发表的载体可以是现在的报刊杂志,也可以是网络平台。 我经常看一些文艺类的公众号,那里就隔三差五有揭露抄袭行径的。比如有个作者,发现自己30来年前发表在《金陵晚报》上的一篇散文,被原封不动地抄袭了,发到某省的一家副刊上。原作者岁数还不大,所以还有能力发现。 现在很多报纸的副刊、文学刊物已经付不起稿酬了,或者稿酬很低,但有的报纸副刊依然付稿酬,比如我所在的江苏省的《扬子晚报》副刊,据说千字稿酬仍有150元,几家文学杂志的稿酬标准也没有降低。 如果“文偷”勤劳一点、稍微聪明一点,每天偷个二三十篇文章简直就是小意思。“文偷”们偷窃别人的旧闻多容易啊,只要扫描转换成WORD文档,一篇文章就成了,投稿用的都是电邮,连邮费也不用花一分钱。 “文偷”所需要的,是买一点旧报刊的合订本,他们甚至不需要到电商平台上买,去废品收购站就行了——现在很多单位取消了阅览室,原来收藏的报刊合订本大量流向废品站。 我这是不是在给还不谙此道的“文偷”指路、诲偷呢?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说完了。今晚我要出门去外地,明儿个晚点更新,给大家报告我的游踪。 贴字二纸,今儿写的;留了一张明儿发,之后多日里就不能写字啦。
“文偷”发现了另一条“蹊径” 今天全球人最大的注意力不言而喻。我昨天说到了这个
悦悦文化
2024-11-06 16:08: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