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和浙江,为啥没什么著名汉碑? 我们学习隶书,取法的主要是汉碑,而汉碑几乎都

悦悦文化 2024-11-04 15:25:38

江苏和浙江,为啥没什么著名汉碑? 我们学习隶书,取法的主要是汉碑,而汉碑几乎都在北方,其中曲阜孔庙是重镇,里面立着很多著名汉碑,我曾流连两天,细细观摩。 汉代的隶书摩崖石刻也都在北方,比如《石门颂》在陕西秦岭中,《西狭颂》在甘肃成县,这两方摩崖石刻,我去年都看过实物。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江浙两省,几乎没有隶书碑刻。据我所知,隶书只有一块《三老碑》,清晚期在浙江余姚被发现;江苏、尤其是苏南,好像隶书的碑刻是零蛋。有一块三国时吴国所立的《天发神谶碑》,字体很奇怪,不像隶书,也不像楷书。原碑已不存,现在立在南京夫子庙里的那块,是后来仿刻的。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即使到了东汉立碑之风大盛的时候,也主要是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人们在做这事儿。江浙地区那时候文化、经济还比较落后,而立碑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我有个疑惑:既然余姚的《三老碑》是标准的隶书,写于东汉年间,说明隶书已在浙江成为通行字体,那为什么三国时的《天发神谶碑》的字体陡然变成一种很怪异的样子?中间发生了什么,导致书体出现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从陆机的《平复帖》里也可找到证据。《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书法作品原迹,后人把它归类为章草,可是,这种章草与中原地区的人,如索靖写的章草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索靖的时代较晚。 阮元写有《北碑南帖论》,我多年前读过,内容基本忘记了。 但我有这样的感觉:东汉以后,北方人学书,主要取法于碑刻,因为他们有取得拓片的先天优势,古代北方的碑刻估计到处都是,捶搨很便利。而南方没有这种便利,学写毛笔字主要取法身边有文化的人所写的墨迹。 直到北宋《淳化阁帖》出现,而且后来不断翻刻翻印,南人才比较容易获得学写字的取法资源。 正因北方人学书主要取法碑刻,而南人学书,主要取法刻帖,因此形成北雄南秀的结果,而且南方文人一直热衷于自己刻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等等等等,连我们上虞都有《天香楼刻帖》。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涉及南北书风的不同和形成过程,还涉及古代刻帖史。我是没精力写大块文章了,偶尔想起,便简述如上。 至于现当代,由于照相印刷术的发达,南北书风已泯然无痕。 贴字仨纸,今儿写的。

0 阅读:3
悦悦文化

悦悦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