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Deepseek最近为什么没人提了?从"国产黑马"到热度退潮,这5点戳破真相

年初还被冠以"国运级AI"头衔,春节期间使用率飙升至7.5%的Deepseek,梁文峰过年回家都得带保镖,一时间风头无两

年初还被冠以"国运级AI"头衔,春节期间使用率飙升至7.5%的Deepseek,梁文峰过年回家都得带保镖,一时间风头无两,如今却悄悄从大众视野淡出。数据不会说谎:官网流量下滑近三成,Token调用量从42%骤降至16%,使用率更是断崖式跌到3%。这场从高光到沉寂的反转,藏着中国AI行业最真实的生存困境。

一、核心期待落空:迭代跳票耗尽用户耐心

Deepseek的崛起本就靠技术迭代打出来的优势——R1模型凭借亮眼的中文处理能力,一度让用户看到国产模型赶超的希望。但AI行业的残酷在于,技术红利的保质期远比想象中短暂。

原计划5月上线的R2模型屡次推迟,成为压垮热度的直接导火索。用户原本期待通过新版本看到多轮对话、长文本理解等能力的突破,结果等来的却是反复失望。要知道,AI用户的忠诚度比网文读者还脆弱,当性能增长停滞,转身离开不过是瞬间的事。

二、算力卡脖子:国产AI的致命短板

R2的跳票并非单纯的产品失误,更暴露了产业链的深层危机。英伟达H20芯片短缺的冲击下,Deepseek首当其冲遭遇算力瓶颈——高性能GPU的匮乏直接限制了模型训练效率和部署能力。

这恰恰戳中了国产AI的痛点:再顶尖的算法和人才,没有算力支撑也难以为继。在大模型领域,算力与资本才是真正的生死线,而这正是当前中国AI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三、强敌环伺:国际巨头与本土玩家双面夹击

在Deepseek陷入迭代停滞时,竞争对手们正在全速狂奔。OpenAI发布GPT-4o后流量暴涨40.6%,谷歌Gemini靠多模态实现85.8%的增长,Anthropic、Mistral等也在持续瓜分市场。

更致命的是GPT-4o的免费化策略,直接对中高端国产模型形成降维打击。当用户能免费使用更强、更稳定的国际模型时,Deepseek赖以生存的"中文优化"和"民族亲切感",瞬间失去了竞争力[__LINK_ICON]。与此同时,国内的Kimi、百川智能等玩家也在快速崛起,进一步挤压了生存空间。

四、产品硬伤:有模型无平台的致命缺陷

相比OpenAI从"模型"到"AI操作系统"的进化,Deepseek的产品战略明显失衡。官网虽功能齐全,但在插件生态、文档支持、API接入等关键环节严重滞后,甚至连基础的对话记忆能力都不稳定,UI设计更被吐槽充满"工程气"。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缺乏品牌阵地:Deepseek虽被腾讯、百度等平台接入,却没有像ChatGPT那样的核心入口。在用户心中,它只是个"被嵌入的工具",而非"主动打开的平台",自然难以积累长期用户粘性。

五、行业退烧:从狂热到理性的必然回归

Deepseek的降温,也是整个AI行业祛魅的缩影。年初的"全民AI热"本就带着泡沫——企业跟风试点却难见实效,用户尝鲜后发现实用价值有限,市场终究要回归理性。

这种退潮并非失败信号。正如其9月悄然上线的V3.1版本所示,Deepseek正在转向"修痛点"的务实路线:把乱码率降73%,代码准确率提12%,通过架构优化适配国产芯片。比起流量虚火,这种扎根技术与B端市场的沉淀,或许才是国产AI的长久之道。

从巅峰到沉寂,Deepseek的故事撕开了一个真相:AI行业从不是"一鸣惊人"就能一劳永逸,而是算力、迭代、产品、生态的全方位比拼。如今的"没人提",或许只是在为下一次突破蓄力——毕竟在技术领域,沉默有时比喧嚣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