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俄国史料】凯特人,古西伯利亚游牧族群唯一后裔

参考资料Байдак, А. В. (2018)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кеты: между традицией и

参考资料

Байдак, А. В. (2018)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кеты: между традицией и модернизацией. 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обозрение, (5), с. 125-141.

【凯特人的常染色体有约40%的古代北欧亚人血统,与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和美洲原住民有关……】

凯特人(Кеты)是西伯利亚中部叶尼塞河流域的原住民族,其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Енисейские языки),与周边通古斯、萨莫耶德族群存在显著差异。俄罗斯学者根据考古与语言学研究提出,凯特人的祖先可能源于古代南西伯利亚的游牧群体,部分基因与文化元素可追溯至公元前后的卡拉苏克文化(Карасук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凯特人被认为是西伯利亚中南部古代族群的唯一后裔,其祖先可能源于古代南西伯利亚的阿尔泰-萨彦高原地区,后因气候变迁与族群迁徙逐步北移。

如今的凯特人主要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承袭了南部西伯利亚地区凯特族的传统文化,以渔猎为生,并保留饲养驯鹿的习俗。在叶尼塞河下游地区,凯特人自称为“尤克”,该词在爱斯基摩语相似的发音意为“人类”。凯特人最初在俄国档案中称为“енисейские остяки”(叶尼塞奥斯佳克人)。

俄国学者通过语言学研究指出,凯特语中存在与古代匈奴-鲜卑系统语言的借词现象,暗示其与欧亚草原民族的早期接触。凯特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以单倍群Q-M242为主。凯特人的常染色体有约40%的古代北欧亚人血统,与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和美洲原住民有关。

中国史籍中记载的“黠戛斯”势力范围曾北扩至叶尼塞河流域,与凯特人祖先可能存在交集。13世纪蒙古帝国扩张时期,《元史》 提及“林木中百姓”(森林部落),包括叶尼塞河流域的“斡亦剌惕”(Oirat)等部,凯特人可能在此范畴内。

17世纪俄国哥萨克东侵西伯利亚,凯特人成为沙皇贡赋体系的一部分。1630年代,曼加泽亚(Mangazeya)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Красноярск)要塞的建立加剧了对凯特人的皮毛征税与基督教化压力。18世纪至19世纪,俄国档案中首次记录了凯特人的语言与习俗,将其归类为“异教蛮族”。此时凯特人口因天花、麻疹等疾病锐减,传统社会结构濒临崩溃。

1920-1930年代,苏联政府将凯特人划为“北方小民族”(малые народы Севера),推行集体化与定居政策。1930年代创立凯特文字(基于拉丁字母,后改为西里尔字母),但强制俄语教育导致母语传承衰退。

二战后,石油与矿产开发进一步侵蚀凯特人传统领地,凯特人被纳入国营农场体系,萨满教遭官方压制。学者在1960年代田野调查中指出,凯特人的氏族制度(如“波戈尔”氏族)已近乎消失。

1991年后,凯特人获俄罗斯联邦承认为土著少数民族,人口约1200人(2020年普查),集中分布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图鲁汉斯克区。语言濒危(仅约10%人口使用),但民间组织与学术机构(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推动语言复兴项目。凯特人的史诗传统(如英雄叙事《Альбэ》)和萨满鼓仪式被重新记录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