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靶向治疗是如今非常重视的研究项目,当然在数十年的研究过程中,近几年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让更多患者看到了曙光。
其中有一项突破,必须要说就是针对肾脏B细胞及浆细胞靶向治疗。
肾病针对这两方面治疗的新型疗法,如今越来越成熟,一些药物已经用于临床。
先来看看B细胞在肾病中的作用?
B细胞发育过程中会分化,最终会形成记忆B细胞、短寿命浆细胞/浆母细胞及长寿命浆细胞等,其中长寿命浆细胞可在骨髓中存活数年之久,是CD20单抗治疗效果打折扣的原因之一。当然也是今后重点研究目标之一。
B细胞靶向疗法:
目前针对B细胞的靶向疗法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肾病中,比如iga肾病,狼疮肾炎为主,还有部分肾病综合征了。 当前针对B细胞以及浆细胞的治疗用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抗CD20单抗类
1、利妥昔单抗(RTX)
这类药物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临床上,大家也不是很陌生了,是专门靶向B细胞的药物。主要是用于膜性肾病,难治性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及微小病变,还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有积极的效果。
通过清除B细胞,控制免疫炎症的反复发作,保护好肾小球及肾小管,多数患者需要半年后复查给药效果,有个别患者会出现反复的情况。需要继续在进行注射。
2、奥妥珠单抗
相比于利妥昔单抗,药效更强大。目前主要是用于狼疮性肾炎的积极治疗。对于难治性膜性肾病治疗仍在进行3期临床试验,潜力也是无穷的。
此外,还有两类用药比较少的药物,奥法木单抗和奥瑞利珠单抗,也属于抗CD20单抗,同样是通过耗竭B细胞,来发挥抗炎治疗作用。
二、除了抗CD20单抗,其他B细胞表面抗原单抗也做了相关研究:
1、抗CD19单抗:在一项小规模膜性肾病研究中,Budoprutug 显示出较高的血清学和临床缓解率。
2、抗CD22单抗:代表药物为依帕珠单抗,通过下调BCR而非通过细胞毒作用清除B细胞。在SLE的2期研究显示一定前景,但在两项3期研究中未能改善缓解率。
以上药物均主要是针对B细胞这一个点,来发挥主要作用。下面这一类则是双靶向点的生物制剂,比前面的四类药物作用更全面:
第三类:BAFF-APRIL抑制剂(既针对B细胞激活因子(BAFF)抑制增殖诱导配体(APRIL))
1、BAFF抑制剂:代表药物为贝利尤单抗
这类药物大家也应该不陌生,用于临床也有一段时间了。主要是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及引起的狼疮肾炎有积极作用,在清除B细胞后,还能增强对诱导因子的清除,阻止狼疮持续活跃,对肾功能的损伤。但多项临床试验未能显示明确的肾脏获益。
2、BAFF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为伊利尤单抗
目前对狼疮的的2期试验显示出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狼疮肾炎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3、APRIL抑制剂:代表药物西贝瑞单抗和泽戈奇拜单抗
主要在IgA肾病中研究,除了靶向B细胞外也可减少浆细胞存活,显示均可降低蛋白尿,现处于3期临床。
4、BAFF/APRIL双重抑制剂:代表药物有泰它西普、阿塞西普和普维他西普。
泰它西普目前获批用于系统狼疮中的系统治疗中,而对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3期试验正在进行中。阿塞西普在狼疮相关研究中因感染而引发担忧。泰它西普和阿塞西普在IgAN中均显示出可喜疗效。三类药物均为TACI-Fc融合蛋白,可同时结合BAFF和APRIL。
还有一类药物目前正在临床实验中,部分结果表明对肾病有益:
这类药物属于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抑制剂:
1、BTK抑制剂:代表药剂伊布替尼研究表明选择性BTK抑制剂在患有狼疮的小鼠模型中有效,SLE和膜性肾病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处于2期试验阶段。
2、Syk抑制剂:代表药是福他替尼,在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模型中显示疗效,但在IgA肾病的2期研究中没有发现对降低蛋白尿有明显作用。
结合这些新型药物应运而生了一种新型疗法,就是CAR-T 疗法,全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简称就是T 细胞改造疗法,通过增强与致病细胞B细胞的对抗,能够迁移到外周组织和次级淋巴器官。与CD20单抗相比可以实现更深度的B细胞清除,靶向CD19的CAR-T疗法已在狼疮肾炎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在更多肾病类型中深入的治疗方案,还有待研究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