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明朝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一)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二)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三)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
(四)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高产作物。
二、清朝生产发展的表现:
(一)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二)大力兴修水利(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等);
(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推动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
(一)明朝:棉纺织业由南向北推广;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二)清朝:手工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二、商业:
(一)陆路与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二)中国商品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环;
(三)商人群体的形成,如晋商、徽商等(意义: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人口的增长
一、表现: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原因:
(一)清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二)国家政策的改革,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摊丁入亩”;
(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种植。
三、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二)消极影响:
①人地矛盾突出;
②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补充知识】
一、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内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相对安定;
2.统治者的推动,如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等;
3.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深入发展;
4.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活跃;
5.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二)外因:全球性经济互动,如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
二、清朝前期多的盛世局面对今天有何启示?
(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国家实现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要重视农业的发展;
(三)要重视经济建设;
(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看待人口数量、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二)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