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李得胜”的四百天:转战陕北的“神来之笔”

1947年3月18日傍晚,延安已是空城。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先头部队枪声渐近,毛泽东才走出窑洞,回头望了一眼生活了十年的延安

1947年3月18日傍晚,延安已是空城。

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先头部队枪声渐近,毛泽东才走出窑洞,回头望了一眼生活了十年的延安,对周恩来说:

“延安!我们还会回来的。”

一、 最寒酸的“中央机关”

撤离延安的中央机关,有了个新代号“昆仑纵队”。

任弼时任司令,化名“史林”;

陆定一化名“郑位”,而毛泽东给自己挑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李得胜”。

这支队伍有多寒酸?

全部家当靠几头骡子驮着,毛泽东的书籍文件就占了大半。

警卫员李银桥记得清楚:

“主席有根榆木拐杖,白天拄着走路,晚上架起来挂衣服,必要时还能防身。”

最让周恩来头疼的是毛泽东的写作癖。

队伍刚在王家湾安顿下来,毛泽东就趴在炕桌写《蒋介石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敌机在头顶盘旋,炸弹震得窑顶落土,他抖抖稿纸说:“他们扔他们的炸弹,我写我的文章。”

二、 老乡的“情报网”比电台还灵

转战陕北最神奇之处,是毛泽东仿佛长了“千里眼”。

胡宗南部队刚出动,毛泽东就已知晓动向。

奥秘全在老百姓身上。

小河村农民车栓柱,有天急匆匆找到部队:

“‘李得胜’同志,我家婆姨刚回娘家,说她们村住了‘遭殃军’(中央军),正到处找向导呢!”

周恩来立即摊开地图,车栓柱手指一点:“就在这,卧牛湾!”

这样的情报网遍布陕北。

妇女做针线时望风,儿童在村口玩耍报信,连羊倌都在羊角上系不同颜色的布条传递消息。

国军像无头苍蝇,解放军却如鱼得水。

最绝的是“羊群战术”。

民兵队长赵富贵把铃铛挂在头羊脖子上,深夜赶着羊群从国军驻地穿过。

叮当声在山谷回响,敌军以为遭遇大部队,轻重机枪响了一夜。

第二天老乡去“慰问”:

“老总,昨晚打猎收获如何?”国军士兵哭丧着脸:“猎个屁,就打到几只跑丢的破鞋!”

三、 生死一线的“灯下黑”

转战中最惊险一幕发生在1947年6月。

中央机关被围在王家湾,刘戡的数万大军像梳子一样搜山。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藏身的山梁下,就是敌军指挥部,连电话铃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警卫员们子弹上膛,准备最后时刻烧毁文件。

毛泽东却悠然地抽着烟:“放心,灯下黑。他们想不到我们就在眼皮底下。”

果然,刘戡的搜索队两次从他们藏身的山坡下经过,都没往上爬。敌军参谋甚至建议:“上面太陡,共军首脑不可能上去。”

雨夜中,毛泽东拄着木棍,带着队伍从敌军缝隙中穿插出去。

临走前,他特意嘱咐:“把住过的窑洞打扫干净,水缸挑满,门板安好。”

第二天刘戡进驻毛泽东住过的窑洞,发现炕上还留着半盒“曙光”牌香烟。

他哪里知道,这份“潇洒”是毛泽东用超凡胆略演给他看的。

四、 “蘑菇战术”的精髓

毛泽东发明“蘑菇战术”,把国军肥的拖瘦、瘦的拖垮。

国军士兵穿着牛皮鞋走不惯山路,天天摔跤;

解放军穿布鞋、草鞋,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国军吃罐头饼干,经常断炊;

解放军有老乡送小米、窝窝头,偶尔还能吃上羊肉。

佳县老百姓为支援部队,把全县的青核桃都打下来送给部队,自己吃糠咽菜。

毛泽东知道后眼睛湿润:“人民恩情,重于太行山。”

转战一年,毛泽东在陕北12个县住过37个村庄。

正是在这最“狼狈”的一年里,他指挥了解放军全国的战略反攻,写出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大量著作。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战斗了十三个月的陕北。站在船上,他望着黄土高坡说:“陕北是个好地方,陕北人民为我们付出了太多。”

回头看,那段岁月哪里是“转战”?

分明是黄土地上最生动的人民战争课——领袖住进百姓家,统帅走在山沟里,每一道山梁都是阵地,每一个老乡都是战士。

得道多助,从来不是空话。

当领袖和人民同吃一锅饭、同走一条路时,最朴素的窑洞也能孕育最伟大的智慧。

最简陋的布鞋也能踏出最坚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