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国网友:为啥中国游客逛美国通常很失望?而美国游客来中国,却直呼 “中国比报道里好太多了”

在国外最大的问答平台Quora上,一位美国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来美国的中国游客通常会感到失望,而去中国的美国游客往往

在国外最大的问答平台Quora上,一位美国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来美国的中国游客通常会感到失望,而去中国的美国游客往往会印象深刻?

看到这个问题小编就明白了,这位美国网友应该也没来过中国。其实只要是没来过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估计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甚至可能都不会有想来中国旅游的想法,毕竟某些西方媒体添油加醋的手艺可是很一流的。

而对于这样的疑问,各国网友也是纷纷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居住在香港的英国网友Sofia Loren分析道: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话:“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撕裂感,也道出了美国的国际形象。

一直以来,由于西方媒体每日宣扬报道,人们总觉得美国是个真正现代化、科技发达、民主平等的国家。部分中国人对美国也颇为向往,认为美国遍地是机遇,大洋彼岸就是天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出现过一阵中国人赴美的 “移民潮”。

可很多人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这里根本就不是什么天堂,甚至比想象中的还要破败脏乱。街头的枪战、空气中的DP气味、还有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再加上近几年的政治乱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形象,也打破了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美好形象。要知道它可是冷战后的超级大国,一个以富裕和开放著称的国家,原本不该给人这样的印象。

反观中国,长期以来被西方媒体恶意歪曲,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封闭、落后、愚昧的国家。在他们的刻画里,中国人总是衣衫褴褛,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设施简陋的城市里。但实际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近些年发展速度很快,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一直稳居前列。中国的城市都很现代化,整洁,老百姓安居乐业,比一般发展中国家高多了。这才是真实的中国!

走在上海的街头,你根本不会觉得这是西方媒体口中的 “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丝毫不逊色于巴黎、纽约、伦敦这些国际大都市。走进这座城市,你会看到人们过着充满烟火气、生机勃勃的生活,这和西方媒体宣传的截然不同。

西方媒体描绘的形象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来到中国的西方游客(尤其是美国游客)都很震惊,眼前所见与他们原先的认知大不相同。更不用说,中国还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大海、高山、沙漠,还是森林、草原…… 世界各地的旅行者都希望来这里一探究竟。

这样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美国人真该放下偏见,少听些媒体的胡言乱语,亲自来中国走一趟,看看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

中国网友Huck表示:这其实很好理解。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听人说,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都是经济特别繁荣、教育水平高、生活条件好,而且老百姓守规矩、科技先进、制度也先进的国家。

可实际上呢,美国就像一个人类文明的 “大杂烩”,有人类社会高水平发展的一面,也藏着人类社会原始落后的部分。说白了就是美国不光有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拿得出手的企业,也有像非洲国家那样,治安乱、环境差的地方。

有去过纽约的新加坡网友Gilbert K说:纽约市让我感到悲伤。在纽约的两天里,我看到的无家可归的人比我在祖国(新加坡)多年来看到的还要多。确切地说,是几年。

韩国网友Young Kim吐槽道:每次我在 YouTube 上看韩国脱口秀,总会有一些艺人聊起自己当年持学生签证或艺人签证在美国的经历。他们大多住在洛杉矶或者纽约,对整个美国的印象,就只建立在这两个都市圈之上。

有意思的是,他们明明只待过这两个最大的城市,而且这两个地方都有庞大的韩裔社区,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却敢说自己是 “了解美国生活的专家”,这实在有点好笑。

最后就是现在就在中国旅游的美国网友Robert Vani惊叹道:真巧,这会儿刚好看到这个问题,我现在正在上海呢。说真的,这地方给我的印象太绝了!基础设施又新又干净,现代化技术更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至少比美国领先十年。

从机场往市区走的时候,我们打了辆车,是辆叫 “理想” 的中国品牌电动车。这车感觉像是特斯拉和劳斯莱斯的结合体。开车去酒店的半路上,司机收到了电量低的提醒,我们就停到了一个换电站,有个机器人过来给车换了电池,不到五分钟就重新上路了。这儿的一切真的太让人惊叹了!

从上面国外的网友的评论中,还是可以看出其实本质上都是 “媒体叙事” 与 “现实观察” 的冲突,长期信息环境塑造造成的认知偏差。

美国通过长期的媒体宣传构建了 “乌托邦的形象”,而中国的发展形象长期处于 “被定义” 的被动地位,从而导致不少外国人形成了固有思维。

直至近些年,凭借着各国游客自身的感受、短视频传播等的途径,渐渐打破西方媒体的"信息牢笼“。

未来随着中美两国民间交流的增多,这种 “认知差异” 一定会逐步减小,只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能让不同文明之间真正相互理解。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外国人问答#Quora

声明:文章的内容素材均源自真实资料的原创。本文内的图片是对真实评论二次创作的成果,图片里漫画人物素材结合AI辅助。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