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交汇处,深圳书写中国都市不断进取的精神篇章。
文|Yuki
深圳,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四十余年前,它还是南海边一个静默的渔村,炊烟升起的节奏就是生活的全部。而今天,它是高楼林立的科创之城,是大湾区的脉动之心,也是无数逐梦者心中的坐标。《城市风华录·深圳篇》将镜头对准这座城市,从改革的记忆到生活的烟火,从湾区的共鸣到未来的梦想,让观众在真实的片段中看见深圳的精神轨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也敢温暖、敢包容、敢拥抱未来。
撒贝宁、王嘉宁、孟湛东与专家诸大建一路走访:从南山机器人谷里感受前沿科技,到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中心探寻城市“智脑”;从南头古城的街巷中体味历史文化,到青年驿站体验“一日毕业生”的落脚日常,再到前海梦工场见证创业园区的活力。深圳的故事,不靠形容词修饰,而是在人与场景的交织中自然呈现。
把技术变成公共服务:
让治理逻辑看得见
清晨的市民中心广场,老人们在晨光里舒展太极,阿姨们伴着音乐起舞。嘉宾们抬头望见如大鹏展翅般的建筑屋檐,“鹏城”的名字因此有了最直观的注脚。节目从这里开篇,用最自然的生活节奏提醒观众:深圳的故事,从不只在实验室和写字楼里,而是始终与日常同频。
第一站,嘉宾们来到了南山机器人谷,机器人成为第一批登场的“城市角色”:会递送物品的、能对话的,甚至能做出二十余种表情的“拟人化”机器人。王嘉宁笑着与它互动,孟湛东追问应用场景,专家则解释它们如何已经进入医院、社区和工厂。在互动中,节目顺着嘉宾的好奇,把“智慧化”的意义逐渐铺开——它与医院、社区、交通等公共服务紧密相连,为了回应日常生活的真实需求。
这种思路在岗厦北地铁站被放大呈现。这里是全亚洲最大的地下换乘枢纽,节目没有停留在“规模第一”的标签,而是细致展示它如何改善日常出行:阳光通过采光井引入地下,缓解压抑感;立体分流减少换乘拥堵;智慧车厢能实时显示哪一节车厢更宽敞,让乘客选择更从容。网络热搜里的“纳凉区”,在这里也被证实——十几座车站留出一隅,让夏日难耐的人能坐一会儿、缓一缓。
当镜头推进到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中心时,“城市智脑”的全貌被揭示,深圳的城市治理逻辑也清晰浮现出来。65万栋建筑的数字孪生模型,覆盖医疗、交通、气象、安保的实时演练,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完成了完整的调度链路。节目以直观的画面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深圳用“看得见的科技”,把超大城市的复杂,悄然化为可感的秩序与体面。
在人文与科技交织中:
感知城市烟火的温度
如果说低空飞行器、仿生机器人这些科技成果展示了深圳的前沿实力,那么南头古城、深圳图书馆、湾区之眼的连缀,则揭示了这座城市更深的文化底色。《城市风华录·深圳篇》并没有把“文化”当作技术的附庸,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切口,让观众看到这座城市如何在高速发展的节奏里安放记忆、塑造温度。
在南头古城的街巷中,嘉宾们脚步放慢。城门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历史的影子与现代街区的活力叠加在同一个画面里。节目并没有拉长历史叙述,而是借一次散步,把城市的“前世今生”折叠呈现。文化地标不只是游客的“打卡点”,而是真正能让市民感受到归属的生活场域。
深圳图书馆北馆,则用科技诠释文化自信。撒贝宁在大厅里感叹“这里像科幻片”,随后跟随讲解员进入地下书库:恒温恒湿的环境、堆垛机的高速穿梭、十分钟送达的智慧取书柜。这些细节并非炫技,而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阅读热情不是凭空被“激发”,而是在制度保障、空间营造与服务细节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养成。深圳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不在于某个单点的奇迹,而在于长期坚持把知识与市民的日常紧密相连。
当镜头转向“湾区之眼”,观众看到的是另一种文化叙事方式。它既是书城,也是公园,既有音乐快闪,也有千场文化活动。何老师介绍这里是“公园里的书城,也是书城里的公园”,一句话点明了空间的复合属性。城市文化不再局限于“场馆”或“殿堂”,而是以开放、融合的姿态进入公共生活。节目在这里释放出一个明确的观点:真正的文化现代化不是“搭建多少场馆”,而是能否让市民在日常散步、阅读、休闲中感受到知识与艺术的滋养。
这一系列场景,共同强调了一个核心——高速发展的城市不能只有技术的硬度,还需要文化的柔性支撑。它展现的不是抽象的“文化名片”,而是文化如何在最细微的生活切口中生长:一本书、一条街角、一处花园。科技与人文的交织,才是深圳真正的风貌,也是这档节目区别于常规城市影像的一种深度所在。
青年与城市的互相成就:
从青年驿站到梦工场的“成长闭环”
在龙岗的青年驿站,几位嘉宾以“一日毕业生”的身份完成体验:小程序上轻松预约,房间整洁明亮,洗衣机、冰箱、无线网一应俱全。推开房门,整齐的床铺、温馨的布置,让落脚的瞬间不再冰冷。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一届又一届青年来深的身影,仿佛在告诉人们:人才政策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一种可以触摸的情感设计。
前海的梦工场则进一步展开叙事。这里推出“每月每平1元服务费”的低门槛政策,吸引大批创业青年扎根。港青驿站的设立,让来自香港的青年更快融入深圳的创新生态。短短几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出千余个创业团队,其中港企达到四百余家,集中在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这里的创业者来自深圳,也来自香港,他们在同一张桌子前写代码、讨论市场。在这种零距离的协同中,“香港青年”和“深圳青年”的标签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湾区青年”的身份认同。
纵观《城市风华录》深圳篇,节目没有停留在对科技、文化或政策的单点展示,而是把镜头放在脚步的轻快、阅读的自在与青年的扎根之中。智慧治理化解的是日常的堵点,文化空间承载的是生活的温度,人才政策塑造的是归属的信念。观众因此得以看到一座城市如何把“未来”变成“日常”,也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的鲜活肌理。
奇迹深圳,不止于此。明天的清晨,地铁仍会准点进站,花园会在露水里醒来,前海的小巴会安静地驶过。城市继续向前,而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