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泽在刘邦集团中还上不得台面。
司马迁在《史记》中鲜有提及吕泽,大概只有三处:
“周吕侯吕泽。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入汉,佐高祖定天下,功侯。高祖三年,封吕泽为周吕侯,食邑于下邑。”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吕太后本纪》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记·项羽本纪》
第一处记载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吕侯出身以及封侯的原因。吕泽能被封侯,说明有一定战功,但司马迁并没有详载他的战功,这说明吕泽的战功并不怎么明显。刘邦册封的功臣共145位,吕泽只排名第141位,如果他的战功很大,是传说中的二号人物,也不可能只排141。况且汉初是有异姓王的,韩信、彭越、英布、张耳,甚至卢绾都被封王,如果吕泽功劳盛大,刘邦肯定也会把他封王,封一个外戚为王总比封韩信这些二五仔为王要更有利于汉朝廷。说白了,吕泽功劳还是不够大,根本不配封王,只能封侯,恐怕这封侯还是沾了吕后的光。
第二处记载是《史记·吕太后本纪》,是记载楚汉争霸阶段,刘邦的56万大军在彭城被项羽3万精骑击溃,刘邦几乎只身逃命,父亲和妻子(吕后)都被项羽俘虏,刘邦投奔了在下邑驻军的吕泽,在下邑慢慢收拢败卒。这一处记载,体现了一些吕泽的用处,但作用也不是特别大,他这个角色基本上功臣中谁都能干,只不过恰巧刘邦在兵败后离他最近,所以才投奔了他。
第三处记载和第二处记载一样,只不过是在《项羽本纪》中,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这也能从侧面印证吕泽的军功确实乏善可陈,如果他的军功值得大书特书,太史公也没必要一件事写两次。
吕泽在刘邦集团中,应该是第一批跟随他起兵造反的,跟萧何曹参樊哙等人是同一批,只是他在起兵造反后就没了声音,导致正史记载中对他的记述极其匮乏,只能散见于他人的传记之中。按照司马迁的治史原则,如果一个将领有大功劳,肯定要单独立传或者与他人合传,吕泽连与人合传的机会都没有,大概是泛善可陈。
吕泽在灭秦阶段,楚汉争霸阶段都战功寥寥,到了汉朝建立后,韩王信起兵造反,伙同匈奴人南下侵汉,刘邦率军平叛,吕泽参与此次平叛,结果在此战中战死。如果吕泽很有能力,也不至于会这么轻易的战死疆场。
吕泽能够跟随刘邦起兵,那是靠亲属关系,作为刘邦的大舅哥,跟着分一杯羹,之后汉朝建立,吕泽也基本上靠着这个特殊关系在军中混碗饭吃,最后能封侯,也是靠着外戚的身份。除了外戚的身份,吕泽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刘邦军中的二号人物,当无疑议的是韩信,韩信出计定三秦,灭魏赵代燕齐,又灭项羽,他才是为汉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
韩信不仅有个人独传,他的事迹还散见于萧何曹参等人的传记中,是《史记》中的明星人物,吕泽如果有韩信的功劳,司马迁不可能将其事迹全部删除,只保留一星半点的记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