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第一天,李在明公开表态,要和朝鲜进行对话,共同稳定半岛局势,其中,中国的态度也很关键。那么美韩真的会握手言和吗?中韩关系又将走向何方呢?
当地时间6月4日上午,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宣誓就职。稍早之前,李在明发表演说,称将尽快安定半岛局势,同朝鲜展开对话,寻求共赢。有分析指出,李在明之所以敢于一上台就提出与朝鲜对话,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半岛局势紧张并不符合韩国利益。
过去几年,尹锡悦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路线,不仅未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让半岛局势一度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让韩国国内安全焦虑加剧,同时经济和外交领域也受到牵连。为了打破这种政治困境,李在明主动提出稳定半岛局势,这种转变并非仓促做出,而是他长期政策取向的延续。在他看来,朝鲜半岛问题必须回归对话和政治解决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竞选期间就多次表示,南北关系不能成为国内政治的牺牲品,和平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朝政策不应被当作政党斗争的工具,哪怕是在极端安全压力之下,他也坚持对话优先,这种思路与以往韩国政府“先施压、后接触”的做法明显不同。
而要实现稳定,就必须有中国的参与,李在明多次表态,朝鲜半岛和平不能离开中国的合作。理由是中国不仅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还在半岛问题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然而,过去几年,中韩关系受美韩同盟的影响一度出现波动,尹锡悦政府在美中战略竞争中选边站,导致中韩关系逐渐冷却。在“萨德”问题、供应链安全、半导体等多个问题上,首尔选择了与美国更加紧密合作,但也付出了市场和外交空间收缩的代价。
李在明很清楚,单靠美韩合作解决不了韩国的全部问题,他需要重新评估与中方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打开外交格局。因此,在对美政策上,李在明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意识。他虽然没有质疑美韩同盟的存在,但强调外交政策应服务于国家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在涉及贸易谈判时,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不会接受让一方获益、一方受损的协议。
另外,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美方要求韩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削减补贴。李在明坚持延长谈判,要求重新审视协议条款,以确保韩国利益不被削弱,这种对美不盲从的做法,也让他在韩国内部赢得不少支持。
从这一系列表态可以看出,李在明不是单靠外交辞令维持局势稳定。他对外交政策采取实用主义路线。无论是处理与朝鲜的关系、改善中韩合作,还是在美韩同盟中争取自主性,他都选择了相对务实的路径。与前任政府相比,他更加注重实际成果而非政治姿态。
不过,这条道路并不平坦,胜选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韩国社会目前高度撕裂。弹劾、对立、仇恨政治,把整个国家拖入政治混乱中。李在明的胜选,虽然依靠的是进步阵营和中间选民支持,但也面对一个由保守势力主导的舆论环境。他过去的多起司法案件仍未结案,反对派以此不断施压,甚至借题发挥,攻击他是“亲华派”,妄图激化民众情绪。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他仍坚持推进对华友好立场,体现出其政治意志的坚定,不仅如此,他还在积极调整内政结构。上台第一天,他就宣布启动紧急经济专班,重启国家财政活力。他强调政府必须出手,缓解企业困难,拉动消费和投资。
李在明曾提出,用财政支持芯片、AI、生物等国家战略产业,让韩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李在明从政以来一贯主张强化国家责任、推动产业升级,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的大背景下,这种政策方向显得尤为关键。
除此之外,李在明还计划把总统办公室迁回青瓦台,象征恢复政治传统、稳住国家象征。虽然搬迁还需时间,但这个决定代表他要恢复政府秩序、扭转前任过度个性化执政风格。他拒绝设置临时办公室,强调不能浪费预算,也显示出其务实作风。
总的来说,李在明的上台,为韩国提供了一个重新调整内外政策的机会。中韩关系是否能够修复、朝鲜半岛能否降温、美韩同盟是否会重新平衡,这些问题将决定韩国未来几年的走向。而李在明在第一天就亮出底牌,是他政治风格的延续,也是一种清晰信号,他没有模糊路线,而是直接给出了选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