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淮安为啥叫“淮安”?
早在六千年前,青莲岗文化的先民就扎在这片土地上过日子,给淮河流域留下了最早的文明痕迹。
到了春秋战国,这儿成了吴楚打仗的前沿地带,后来邗沟挖通了,淮安一下子成了“南船北马”的交通要道——南边来的船、北边来的马,都得在这儿交汇。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这儿设了淮阴县,“淮阴”这名字才算第一次写进史书里。
咱们都知道的韩信,他的老家也从这时候起,跟这片土地绑得紧紧的。
“淮安”这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 。
当时朝廷从直渎县划了块地,设了个淮安县——这是“淮安”头一回当行政地名,不过那时候还没成这片区域的核心名字。
后来到了隋唐,这儿改叫楚州了,官府驻地在山阳县,因为这儿是古时候的楚地,所以才叫楚州。
这时候的楚州,也亲眼看着大运河带来的早期热闹景象。
真正让“淮安”这名字站稳脚跟的,是南宋那时候的战乱。
建炎年间,金兵往南打,名将韩世忠带了八万兵驻扎在山阳,总算护住了淮东地区的安稳。
后来大家就取“淮水安澜”的意思,把山阳县改叫淮安——这名字里满是老百姓的盼头:希望淮河不闹灾、天下太平。
到了绍定元年(1228年) ,朝廷正式撤了楚州,设了淮安军,“淮安”这才成了又管军又管政的区域名。
之后虽然名字还有过小变动,但大体上就稳定下来了。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设了淮安府——这一下,淮安作为这片区域中心的地位才算真正确下来了。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淮安路改为“淮安府”,隶属南直隶,这一建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淮安靠着黄淮运三条河交汇的好位置,成了全国漕运的指挥中心、造漕船的中心,还是淮北盐的集散地,人都叫它“运河之都”,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都市”之一,“淮安”之名也随着城市的繁荣广为人知。
民国初年,废除府制,淮安府被改为“淮安县”,隶属淮扬道,后来又经历了几次行政区划调整,“淮安”之名在县一级建制中保持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设立淮阴专区,专员公署驻淮阴县(今淮阴区),此时淮安为县,隶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淮安县仍属其管辖。
1987年,淮安县改为县级淮安市,由淮阴市代管。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楚州区(2012年又改为淮安区),至此,“淮安”正式成为地级市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