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那片被战火与苦难深深侵蚀的黑土地上,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无数英雄儿女怀揣着炽热如焰的爱国情怀,与残暴的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殊死搏斗的壮烈抗争。夜袭汤原之战,无疑是这无数英勇抗争画卷中,一曲激昂澎湃震撼人心的壮丽乐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汤原,这座静卧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城,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它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恰似东北抗日联军毅然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匕首,是抗联在松花江下游地区至关重要的游击根据地。这里,不仅是抗联战士们休养生息的后方堡垒,更是他们打击日寇、奋勇杀敌的前沿阵地。正因为汤原对于抗联的重要性,它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被敌人视为必除之而后快的心头大患。
1937 年 4 月初,汤原中心县委收到了一份如重要紧急情报,日寇增派了部分日军与伪军悄然进驻汤原县城,大量的武器弹药也正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被运送进来,甚至从“新京”特意派来了日本高级参事官。原来,日军精心炮制了惨无人道的“血洗汤原”计划,妄图凭借其绝对的军事优势,一举彻底剿灭活跃在此的抗联第 6 军。
日本侵略者还调集了关东军精锐师团、还配以装甲部队和空军飞机,试图采用“篦梳式”的围剿战术,将抗联战士们逼入绝境企图将这片抗日的火种彻底扑灭。
此时的抗联第 6 军,主力部队却分散在各地执行任务。一师、三师南跨松花江,去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二师、四师西越小兴安岭,配合三军开辟新的游击区;五师也前往边境执行任务去了。
1937年5月17日深夜,地下党再次传来十万火急的情报。六军军参谋长冯治纲,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和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深知主力部队远水难解近渴。
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大胆无畏的决定——夜袭汤原县城。
冯治纲迅速行动起来,飞马调集老部下。他集合了原“文武队”、郭复东留守团兵力以及刘铁石军需部的百十多号人。尽管兵力相对薄弱,与敌人相比犹如以卵击石,但每一个战士的眼中都燃烧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与敌人决一死战!
冯治纲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将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刘铁石带队,悄然潜伏到县城东北门外的乱死岗子。冯治纲神情坚定地对他说道:“午夜我这边打响,你就进攻北门,砸牢劫狱,解救战友和政治犯。”那语气斩钉截铁,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另一路由冯治纲亲自挑选三十名精锐战士,分成两组,与郭复东明确分工后,小心翼翼地埋伏到县公署后院墙外护城河北边的田野里。而在那片田野的地头,农民协会早已贴心地预备好了苞米秸子和柴草,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些看似普通的苞米秸子和柴草,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将成为抗联战士们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
上半夜,朦胧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仿佛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难得的春雨轻轻飘落,滋润着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寂静的小县城在无电的夜晚陷入了沉睡,然而,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悄然酝酿。公署后院的岗楼电棒发出了“时间到,都就寝了”的信号,这是战斗打响的号角。游击队员们如同猛虎一般一跃而起,迅速用玉米秸、柴草填城壕,用铁钳子剪断铁蒺藜、刺儿鬼,人叠人快速翻越院墙。他们端着冲锋枪,别着手榴弹,在茅道、甬道、便道上敏捷地行进着,每一个动作都干脆利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冯治纲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两趟红砖房是他当年身为大秘时工作三年的地方,他带着队员们在胡同、捷径、巷道间如鬼魅般穿梭。日本县官宫地宪弌的官邸,曾是冯治纲岳父籍国珍的家,小青楼隔一趟街半里远,里面几个没走的日本守备队员和宪兵都在他们的计划之内。一切情况他们都了如指掌,队员们如同神兵天降,迅速而准确地对敌人发起了攻击。冲锋枪的怒吼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宣告着抗联战士们的无畏与英勇。在激烈的战斗中,抗联战士们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他们奋勇向前,将敌人一个又一个地消灭。
与此同时,刘铁石带领的队伍也按照计划对北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砸开了监狱的大门,解救出了被关押的战友和政治犯。那些被解救出来的人们,眼中满是感激和对自由的渴望,他们纷纷加入到抗联战士的队伍中,为抗击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夜袭汤原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次战斗,出兵神速,部署得当,战果辉煌,缴获敌人迫击炮四门、 轻重机枪五挺、步枪五百多支、手枪一麻袋半,子弹二十多万发,还有其他大量军用物资。击毙日本高级参事官副县长官地等十七人,轰动了北满,威震三江,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惩罚了罪恶累累的日寇走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血洗汤原”的企图。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会被侵略者轻易征服的,在东北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 康 石
20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