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记者问道易中天怎么看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易中天回答道:“我们对农民起义不能有太高的评价,农民起义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文化,它只能敲响统治阶级的警钟,官逼民反最后鱼死网破”,基于这个观点,易中天先生是不会写农民起义的。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
当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贪污腐败蔓延时,底层民众习惯性地承受着沉重的赋税与劳役。
一旦“忍无可忍”,农民们便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与当权者对抗。
这场场起义,打破了王朝的稳定局面,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变迁。
易中天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并不赞同过分吹捧农民起义这类事件。
他认为,农民起义的本质是一种对统治阶级的警示,一种“官府逼得太甚”而导致的反抗。
这种反抗虽然能使王朝垮台,却对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提高毫无积极意义,往往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因此他在创作中很少涉及这类题材。
易先生的这番言论颇具争议。主流历史观点一般持肯定态度,赞扬农民起义中的反抗精神。
毕竟在封建王朝这种君权至上的体制下,敢与“天子”抗争的举动本身就很可贵。
如果我国历史上没有这种抗争精神,又如何能在鸦片战争后团结起来,将外来侵略者赶出国土,建立起独立的共和国呢?
的确,就其本质而言,农民起义更多是一种本能的反抗,缺乏理性思考与科学指导。
但这种反抗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
无数起义在推翻旧王朝的同时让人民重拾信心,促成新的政权建立。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虽告失败,却动摇了秦朝统治,鼓舞了更多人采取行动,为日后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
元末红巾军的起义最终导致明朝的建立,太平天国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其作战勇猛的精神也成为日后辛亥革命的激励。
当然,志大才疏的农民起义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
起事者的文化修养有限,理想中的政权往往是空想烂漫的“大同世界”,起义一旦持续,必然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中断与国计民生的损耗。
而且成功后新的政权也难以避免腐朽,没多久又会重蹈覆辙,让百姓再受一次罪。
太平天国就是个典型案例,洪秀全起初声势浩大,却很快无法遏制内部腐败,终至覆亡。
这场起义不但愚弄了无数烈士志士,还在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中深深削弱了中国的国力,让列强有机可乘。
所以说,对待历史问题,没有一概而论的看法。
农民起义固然暴露了封建统治的种种弊端,其中的反抗精神也值得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起义都是值得肯定的。
它们之间差异巨大,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
易中天先生在评论时略显偏颇,或许缘于他本身的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
但正如他在《百家讲坛》中讲解历史那样生动幽默,我们在阅读他观点的同时,也无需死抠每个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