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拉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因为“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代入到电影里,观众没义务你们拍什么就得看什么,还必须支持你们的影片,助力中国电影崛起。
经过时间的洗礼会明白,就跟一直强调节约用水一样,荣华富贵不带我,破坏环境全怪我,你们自己真的不该反思一下吗?
毕竟之后再没大档期了,之前的暑期档、春节档都有爆款续命,让他们觉得自己又行了。
《哪吒2》让“守不住春节档,中国电影就完了”的话题戛然而止,《南京照相馆》的横空出世带飞了大盘,若去掉该片再看暑期档,其实也很拉。
《731》在暑期档和国庆档的过渡期,但这片的参考价值不大,全靠营销取胜,光宣发就整了一年,又是爱国营销又是上价值观又是官媒集体下场又是民族情绪先行,若没有背后的国企央企坐阵,大部分影片都没这个能力搞这一出。
只为圈子利益交换,只为从观众兜里掏钱,身为商业片,从不为观众而拍,那观众又何必热脸贴冷辟谷。
哪怕你降价也无济于事,换来的是票房、人次全面下降,社交属性减弱,观影人群流失许多。
现在,性能逐渐减弱,靠一部电影带动,不如推一个鸡排哥,反正都是暂时的,为何不选择实惠的,接地气的,好感度更高的。
再说了,现在大家都讲究把钱花在刀刃上,可看看现在的电影又是什么样子,国庆档我看了8部片子,除了猪猪侠,基本该看的都看了,重映十天的《阿凡达2》就不说了,着重说说其他七部。
《震耳欲聋》:虽然叙事比较套路,文本都是设计,但整体还是能看的水平,只是这些年边缘群体题材大多了,大众情绪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人们已经提不起兴趣了,这不是本片的错,是行业的问题,过于竭泽而渔,什么火了就一股脑跟风,直至榨干剩余价值。
《毕正明的证明》:故事讲的很流畅,剪辑很有想法,国庆档里少数能看的片子,只是逻辑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细节不夯实,如金牌的走向,简直薛定谔的猫,再加是小成本影片又没什么大牌、顶流,撕不来排片,整不了热度,最后默默无闻。
《风林火山》:胃口掉的很足,结果路边一条,阵容确实绝无仅有,内容却是一塌糊涂,本来港片等于烂片已经是共识,凡是有港片或合拍片上映,营销都默认不提港片标签,而这部纯港片加深了观众的认知。
《志愿军3》:大导演+大演员也不值得信任了,陈凯歌拍了三部,阿瑟贯穿始终,观众也不瞎,你什么心思又不是不晓的,狼来了的故事讲不了三遍,何况现在公信力崩塌,集体主义削弱,上映之前,《731》收割了一大波民族情绪,《志愿军3》自然就不好使了。
《刺杀小说家2》:特效做的挺好,故事比第一部通俗易懂,但也就是及格水平,可现在别说及格了,7分都不一定能吸引观众进场,只有一个优点不得行,得有好几个优点才能行。
《浪浪人生》:散文式的故事结构,温情的家庭脉络,逝去的江湖情怀,演变的时代进程,虽然有些韩寒的烙印,但整体值得一看,只是该片犯了一个大忌,节假日喜剧依然是刚需,但该片预告片剪的是喜剧,正片却是送别,主角离世,与氛围不符。
那我为何不花在短剧、游戏、旅游、吃喝、购物上,何况选择权全在于我自己,选择范围还大,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网络环境太乌烟瘴气,没有缓冲地带,只有二极管,看了某部电影,发表自己的看法,总有一群人过来指手画脚。
长此以往,找不到匿名的这个人,肯定会迁怒于电影,进而对国产电影产生厌恶情绪,这不是夸大其词,这是活生生的例子。
电影看到了自己,多年运行的金融产品这一套还适不适用;电影人看到了自己,别想着应付,像过去那样赚快钱,既然是商品就多想想消费者和市场喜欢什么,走群众路线;
观众看到了自己,没必要委曲求全,不喜欢就大声说出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演员们看到了自己,电影是需要真金白银支持的,路人是核心,粉丝撑不起一片天,多提升自己才能变成电影咖。
至于说电影已死,不可能的事,这才哪跟哪,中国电影的至暗时刻比这多多了,国防电影时期,建国十年,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市场化,好莱坞霸榜近二十年,那会都活着,这会算什么,坐吃山空那么久了,也该下决心改革一下了。
评论列表